1 第一章 成本会计的内容、任务和工作组织 本章概述: 本章主要从理论上阐述成本的经济实质以及理论成本和实际工作中应用的成本开支范围的联系与区别;从不同层面(全部成本法和制造成本法)上揭示成本会计的内容;阐述成本会计的工作环节和主要任务以及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等。这些理论对全书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学习时必须融会贯通地加以理解和掌握。 教学重点: 1.成本会计的内容; 2.成本会计工作的环节和主要任务; 3.成本会计的工作组织。 教学难点: 1.成本的经济实质; 2.成本会计的主要任务。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成本会计的内容 一、成本的经济实质 (一) 理论成本 根据马克思商品价值理论,商品价值 W=c + v + m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商品的理论成本构成: C=c + v C:产品成本 c: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 v:劳动者为自己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2 (二) 成本的经济内涵 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也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耗费的资金的总和。 二、全部成本法和制造成本法 (一)全部成本法 全部成本法(full costing)是指将企业生产经营中所发生的全部生产费用,即劳动手段(如机器设备)、劳动对象(如原材料)和活劳动(如职工薪酬)等方面的费用,将其全部对象化,计入产品成本的成本核算方法。 在我国 1993年会计制度改革以前,产品成本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车间成本、工厂成本和销售成本。产品的车间成本一般包括原材料、燃料和动力、工资和福利费(职工薪酬)、车间经费(制造费用)以及某些工业部门或企业单独核算的废品损失。产品的工厂成本即产品的生产成本,是指在上述车间成本的基础上加上企业管理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产品的工厂成本构成产品的存货成本。产品的销售成本是指已销售产品的生产成本与销售费用之和。 (二)制造成本法 制造成本法又称完全成本法(factory price&manufacturing cost)是指将企业生产经营中所发生的全部劳动耗费,即劳动手段(如机器设备)、劳动对象(如原材料)和活劳动(如职工薪酬)等方面的耗费,分为制造成本与非制造成本的基础上,再将制造成本对象化,计算产品的制造成本,而非制造成本则作为期间成本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增多,我国企业已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