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核辐射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 放射性现象 放射性现象对于我们早已不陌生,岩石里、食物内、空气中,到处都存在放射性。放射性现象就是不稳定的核素自发地放出粒子或γ 射线,或在轨道电子俘获后放出 X 射线,或产生自发裂变的过程。 我们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其外围绕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及中子组成,质子与电子的数目相等,使原子呈中性。通常用 AZX 表示核素,X 为元素的化学符号;A 为质量数,等于质子和中子质量的总和,Z 为原子序数,等于质子的数目。例如氢有三个核素:氢、氖、氖,分别记作 11H,21H,31H,它们是同位素。同位素是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相同的核素。 从构成万物的一百多种元素来看,已经发现了 2000 多种核素,其中 280 多种核素是稳定的。在不稳定的核素中有 60 多种是天然放射性核素,其中主要在 Z> 83 的元素里,而余下的为人工放射性核素。 天然放射性核素发生核衰变时,会放出α 、β 、γ 射线,人工放射性核素还可以辐射出质子或中子等。 天然放射性核素自发地衰变,一般不受温度、压力的影响,并且按指数规律变化,若某时刻 t时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为 N(t),则其与初始 N0 时具有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 N。之间有下面的关系: N(t)= N0e-λ t (1-1) λ 称为衰变常数,和原子核的性质有关,不同的原子核有不同的λ ,衰变常数的物理意义是单位时间内一个原子核发生衰变的概率。它反映的是衰变的速度,λ 愈大,则衰变率愈大,衰变速度愈快。通常用半衰期 T1/2来表示衰变的速度或元素的寿命。半衰期就是放射性元素原有的原子衰变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例如238U的半衰期 T1/2= 4.51*109a,从若原有 1000万个原子,则经过 4.51*109a后将剩下一半,约 500万个,再经过 4.51*109a又剩下一半.约为 250万个;而不是经过一个半衰期剩下了一半,再经过一个半衰期的时间另一半就衰变完了。实际上,历时 10个半衰期,原有的原子还剩下于分之一左右。半衰期和衰变常数有下面的简单关系: T1/2=ln2/λ (1-2) 各种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差别很大,例如氡的三个放射性同位素:222Rn(氡)、220Rn(钍射气)、 219Rn(锕射气) 虽然同为惰性气体,但半衰期差别很大,分别为 3.8 2 5 d,5 5.6 s和 3.9 6s,利用半衰期的差别就可以把它们区分开来。 虽然不同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或衰变常数为一确定数值,基本上不随化学或物理状态而改变。但是在放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