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然而不胜者(古义:这样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梳理【文学常识】孟子(约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关于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文章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且富于感情色彩。《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提倡“仁政”,是孔子思想的发展。【生字注音】畔(pan)【重点字词句义】1、通假字:① 亲戚畔之(通“叛”,背叛)2、古今异义词:② 城非不高也(古义:城墙今义:城市)⑦ 委(放弃)而去(离开)之⑧ 域邙限制)民不以(凭、凭借、靠)封疆之界⑨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使坚固)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11)得道者多助(施行仁政)(12)寡助之至(极点)(⑶亲戚畔之(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14)天下顺之(归顺,服从)(15)故(所以)君子(指上文所说的“得道者”,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6、重点语句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使人民定居不迁到别处去,不能靠边疆的限制;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多;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少。(或:施行仁政的国君,有很多人帮助他;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很少有人帮助他。)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国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国君不打仗则已,如果打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理解性默写】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