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医学院医学影像专业《影像诊断学》课程考核方案一、课程性质和简介《医学影像诊断学》是一门考试课,是医学影像学专业的主要专业主干课程,内容丰富,系统性及实用性强,涉及现代医学影像学多学科知识。包括理论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医学影像诊断学》是利用 X 线、CT、MRI的特性,研究人体结构和器官在疾病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形态、异常影像和功能的改变,并运用唯物辩证法对这这些改变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病变性质的一门专业学科。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影像诊断的应用原理、价值和限度,熟悉影像检查方法及检查前后的注意事项及其应用范围,掌握各系统的正常以及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掌握各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要点。着重强调学生能掌握“三基”,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应性”的原则。在影像诊断学整个学习过程中,除了掌握理论基础知识,还应努力提高医生的职业素质,培养高尚的医德,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在毕业后通过临床实践,能进行自学和开展科学研究等,不断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防治疾病的能力。二、考核内容总论、中枢神经系统、头颈部、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乳腺、消化系统和腹膜腔、泌尿生殖系统和腹膜后间隙、骨骼肌肉系统、儿科病变等;各种疾病的诊断均涉及 X 线、CT、USG、MRI 等。每个系统又包括不同成像技术的正常与异常影像学表现,观察、分析和诊断,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常见病的影像诊断。三、考核形式、内容及要求本课程考核分为两种方式,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40%,终结性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60%。1.形成性评价目的: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反应教师的授课效果,为后序的学习提供指导、树立信心,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评价方式:根据本课程特点,采取以下方式:(1)出勤情况:每位任课教师任课期间可随机抽查 2 次,通过查考勤督促学生认真对待课程学习(2)随堂测试:根据课程教学安排布置进行阶段性综合随堂测试,了解学生知识积累与掌握的程度,每个系统疾病任课教师一般安排不少于两次。(3)课后作业:课后作业按课程学习要求进行布置,授课教师对作业进行批阅和评定成绩。形式以小论文、研究报告、案例分析、学习总结等为主,避免对于课本上固定知识的重复与记忆,切实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每个系统疾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