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释高考试题例举概念界定: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28.19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情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试题分析】本题比较简单,结合所学知识用排除法即可: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是在鸦片战争后, 排除 A 选项。近代中国商品经济始终未基本取代自然经济,排除 B 选项。中国市场主动开放是在 19 世纪末甲午战争中国失败之后清政府自开商埠,排除 D 选项。1本题的 D 选项补充了现行教材的不足,值得引起关注:一般来说,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起初多为列强强迫清政府所开,因此又被称为“条约口岸”。甲午战败后,伍廷芳等有识之士认为,中国不如主动打开国门,像日本那样全境开放,无论大小各国皆于通商,应是“利多弊少”。1898 年 4 月,总理衙门相继奏请朝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朝廷批准,这是中国第一批自开的商埠。同年 8月,清廷还颁布“广开口岸”上谕。至此,一种新型的通商口岸由此出现。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自 1898年至 1910 年,清政府主动开设了 30 余这样的通商口岸。31.1965 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 17.9%上升到 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2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试题分析】关于新中国在 20 世纪 50 年代末至 60年代末的外交政策及行动,现行教材几乎没有表述,对本题的解决造成了一定的障碍,现补充如下:20 世纪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末,美国仍继续推行其敌视中国的政策,它不仅保持其在台湾和台湾海峡的军事存在,还发动了侵略越南的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苏联则不断对中国施加压力,在中苏边境和蒙古增派重兵,直至挑起边界流血冲突,从北面威胁中国的安全。与此同时,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西方殖民体系逐步瓦解,越来越多的国家宣布独立,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的诞生,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思想:“中间地带有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