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儿童的阅读兴趣,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浅谈培养儿童阅读兴趣的意义和方法【摘要】“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阅读是当下生活的延伸,是个体生命的扩展。阅读习惯的养成不但可以让儿童积累丰富的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而且能拓展儿童视野,使其接受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进而加深其情感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发展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健康的个性。而阅读习惯要教师、家长和儿童的一起协调合作,通过发展儿童的阅读兴趣来逐步养成。【关键字】阅读兴趣阅读习惯意义和方法一、培养儿童阅读兴趣的和良好习惯的重要意义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则说:“卓越,是一种习惯。”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加以拓展:“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阅读,就是这样一个应该终身坚持也必能受益终身的习惯。大哲培根尝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俄国文豪高尔基也说过:“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书对于宋代诗人尤袤是如此的“有用”:“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读书还可以使人脱离俗气,黄庭坚就觉得,士三日不读,则言语无味,面目可憎。恰如民国教育家林语堂先生所言,“读书可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阅读给人带来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进入书本,进入阅读,便是走到一个个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的面前,进入了一扇扇文学的窗口、文化的窗口、文明的窗口。他们与伟大的灵魂对话、与优秀的书本为友,久而久之,人类的思想精华便积淀成了一个人的精神底子。二、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培养他们阅读的习惯和对书的感情阅读如此之好,那么我们该什么时候开始培养呢?是该只争朝夕,从小培养还是等到功成名就成家立业了再慢慢来?脑科学家发现,人脑各个官能的发展都有一个黄金发展时期,错过了再实施相关的教育,1效果就会事倍功半。而黄金阅读期是在8—14岁左右:5岁左右,是儿童开始由看图发展到识字,是孩子的阅读启蒙敏感期;5—7岁,应该进入大量识字的阶段;8—10岁,应该进入自由流畅阅读的阶段。在经历了幼儿期识字、由图向文字的转变、初步建立阅读兴趣的基础,在小学中年级(3~4年级),孩子应该进入他一生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黄金阅读期。德国教育专家的一项研究也发现,如果一个人在13到15岁之前,还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和对书的感情,那么他今后的一生中,将很难再从阅读中找到乐趣,阅读的大门很可能会永远对他关闭。德国图书信息中心主任王竞博士就说到,“最成功的经验,是从人生的开始便培养对书的爱。”中国有很多孩子,从三、四岁起便读书识字,这是为了要获得知识。但德国人做得更早。“阅读工作者们”把装着书的可爱小书包送到医院和诊所,由她们送给那些待产的母亲。里面装着的,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书,而是可以让母亲和婴儿一起玩的书。比如,可以在游泳时玩的书,可以借以抚摸动物皮毛的书。就这样,孩子们在都不知道这是书的情况下,便爱上了书。也许他们长大后,自然而然地就会对书产生信赖,而不是畏惧。这是不是对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会有一些启发呢?对书籍,就如同对父母对自然的爱一样,需要从小就加以悉心培养。又有很多朋友可能会提出疑问,年轻的时候缺乏阅读必须的知识背景和阅读的技能,又没有耐性,而且读的大多都忘了,那样的话是不是没什么意义?对此,我想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是著名诗人北岛先生的,他父亲让他从小背中国古典诗词,而他当时恨透了这种方式,无奈之下,只能顺从。多年以年后,当他成为诗人,才明白了其中让我终身受益的道理:“正是背诵,让文字连同音乐性一起渗入血液中,穿透理解上的障碍,在生命过程中时不时照亮你自己。”当然这个例子在这里不是鼓励我们的老师去强迫孩子去背诵一些他们不感兴趣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