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颜真卿《祭侄文稿》高清详解唐 颜真卿 祭侄文稿 麻纸墨迹 28.3x75.5cm 23 行234 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作品资料《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季明文》,安史之乱时,颜真卿堂兄颜杲卿任常山郡太守,叛军进逼,颜季明,即颜杲卿第三子,颜真卿堂侄,在其父揭旗反正,与颜真卿共同声讨安禄山叛乱时,由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形成犄角之势,齐心效忠王室,抵抗叛军。但太原节度使拥兵不救,以至城破,颜杲卿与子颜季明先后罹难,所以文中说“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事后颜真卿派长侄泉明前往善后,仅得杲卿一足、季明头骨,乃有《祭侄文稿》之作。则鲁公在援笔作文之际,抚今追昔,萦纡忿激,血泪交进,悲愤交加,情不能自禁。颜真卿此文,正义凛凛,有不忍卒读之感,故黄庭坚《山谷题跋》说:“鲁公《祭侄季明文》文章字法皆能动人。”评论书法作字、向有字如其人之说。鲁公一门忠烈,生平大节凛然,精神气节之反应于翰墨,《祭侄文稿》最为论书者所乐举。通篇使用一管微秃之笔,以圆健笔法,有若流转之篆籀,自首至尾,虽因墨枯再蘸墨,墨色因停顿起始,黑灰浓枯,多所变化,然前后一气呵成。《祭侄季明文稿》既是起草文稿,其中删改涂抹,正可见鲁公为文构思,始末情怀起伏,胸臆了无掩饰,当是存世鲁公手书第一名墨迹。唐 颜真卿 祭侄文稿 局部《祭侄文稿》流传有绪,据元张晏跋:当时宣和尝收,后为庸工剪去印记,元代时于“岁”字旁犹有天水圆印痕迹。元初在鲜于枢手并有跋。明时在吴廷家,后辗转入清内府。内中钤有“赵子昂氏”、“鲜于枢伯机父”、“张晏私印”、“句曲外史”、“石渠宝笈”、“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等鉴藏印。前隔水有题识;幅后有张晏、鲜于枢、王顼龄、徐乾学等跋。又有周密、屠约、僧德一、王图炳等观款。著录于《宣和书谱》、《清河书画舫》等。刻入宋《博古堂》、《忠义堂》等帖。明《停云馆》、《戏鸿堂》、《玉烟堂》等丛帖亦有刻入。唐 颜真卿 祭侄文稿 局部作品鉴赏颜真卿著名的行书作品还有“三稿”——《祭侄文稿》、《争座位稿》(按:亦称《争座位帖》)、《告伯父稿》(按:亦称《告伯父文稿》)。其中,《告伯父稿》为刻本,书、刻皆不足以称善。《祭侄文稿》与《争座位稿》实为绝妙之品。草稿因其性质,书法尤为率意,但率意显真情,无刻意之迹。《祭侄文稿》运笔迅疾,情绪激动,与其悲愤之情有关。其书法最妙处,一在其字的点画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