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三节 物体的浮与沉 课型:实验探究课 课时:2 一、教材分析 《物体的浮与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沪科版)八年级第九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重点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本节课从前后联系来看,有利于巩固学生对浮力的认识,在理论推导过程中判断物体的浮与沉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浮力的计算。有利于为今后学习力与运动的关系打下了必要的埋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的安排的目的:教材的这种结构能较好地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既可以直接从实验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而且这里还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力与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密度计、潜水艇、汽球、轮船的工作原理;能应用沉浮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浮沉条件的过程。 (2)、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动手能力 (3)、 通过探究了解控制浮沉的方法,并能用控制变量法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分析,进一步建立理性的推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浮力在科技方面的实例,体会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通过阅读,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并激发爱国主义的激情和勤奋学习、科技强国的思想。 三、学情分析(手写)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以及初步的认识了浮力的产生,基本能够运用一些方法来求解简单的浮力,但是大家都知道与浮力的相关内容一直为学生所害怕,其实浮力与学生生活相当紧密。我分析: 1、因为他们很多来自于生活的前期经验及认识其实是错误的,可能这正是学生倍感困惑的原因。由于有了主观想象性的干扰,自然会对结论产生影响。 2、在学习了浮力之后要求学生要有具备分析问题,分析物理过程和原理的能力,还要有教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对于一个只有感性认识的初二学生来说,确实有点困难。但是应该来说,学生现在还是略微具备了从应用所学到的物理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而这节课就是强化和巩固了学生的这一能力。 四、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情景激学法、演示实验法、分组实验法、讨论法、归纳法、讲授法 学 法:推理归纳法、分组实验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通过有效的演示和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上浮,下沉的过程,观察动态过程的速度变化,进而通过对物体运动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