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十二十七七章 低价值低价值林分改造林分改造 第一节 林分改造的意义和对象 一、林分改造的意义 中国南方和北方都有一些生产力低、质量差与密度太小的人工林与天然次生林。在这些林分中有的由于密度小,树种组成不合理,而不能充分发挥地力,有的生长不良,树干弯扭,枯梢,或遭病虫害与自然灾害后生长势衰退。这些林分成林不成材,不能按经营要求提供用材,或产量很低,也不能较好地发挥防护作用,没有培育前途。我们将这些林分称作为低价值林分。 就低价值人工林来说,涉及的树种较多,主要有杉木、马尾松、油松、杨树、榆树、刺槐、黄波罗、水曲柳等,且多表现出未老先衰的特征,所以形象地把它们称作“小老头”林或“小老树”。在 50~60 年代,南方大搞杉木万亩片林与用材林基地时,从山下到山脊都一律植杉,特别在杉木产区的边缘地带,都可以见到较多的杉木“小老头”林,约占基地总面积的30%。杨树在北方平原与沙区是主要造林树种之一,也是形成“小老头”林最多的树种。据黑龙江省绥化地区和嫩江地区的10 个国营林场调查,杨树成林面积的28.1%是“小老头”林;辽宁省昭盟、朝阳、锦州、阜新、铁岭和沈阳等 6 个地区的不完全统计,“小老头”林面积约占调查地区人工林面积的27%,其中杨树“小老树”又占“小老头林总面积的61.3%。 就次生林来说,涉及的树种主要有山杨、白桦、黑桦、栎类(落叶与常绿栎类),林属以及落叶松、马尾松、云南松等。杨、桦、栎在北方次生林区占有很大的比重,但因多次砍伐而萌生成林后,山杨的病虫害越来越严重,生长衰退;白桦则密度过低;黑桦占有较好的立地却不能生产较好的用材;栎林在严重破坏后形成一些灌丛林或干形不良。难以培育用材林。 上述情况说明,低价值林分的改造已成为中国森林经营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科研工作中的重要课题。所谓林分改造就是对在组成、林相、郁闭度与起源等方面不符合经营要求的那些产量低、质量次的林分进行改造的综合营林措施,使其转变为能生产大量沈质木材和其它多种产品,并能发挥多种有益效能的优良林分。 由于低价值林分,尤其次生林的低价值林分常常占有较好的立地类型,通过林分改造,能很快地获得经济效益。当然林分改造只有在具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下才能开始进行。 二、林分改造的对象与要求 (一)“小老头’人工林 是指在造林后,长时期处于成活不成林,成林不成材的低产、低价值林分。这类林分植株矮小,树干弯曲,树冠平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