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二节 汗孔角化症 (鸟啄疮) 中医称汗孔角化症为鸟啄疮,本病是一种少见的,起源于遗传的的慢性进行性角化性皮肤病。本病以边缘堤状疣状隆起,中央轻度萎缩为特征。本病由 Mibelli于 1893 年首先报告并命名,Mibelli认为本病的损害是由于汗孔部位角化障碍所引起的,因此命名为汗孔角化症。但有些学者发现皮肤边缘的角样板层可能和毛囊有关,而且病损也可见于粘膜、龟头以及其他无小汗管的部位,所以,这一命名可能是错误的,但习惯上应用至今[1]。历代中医古籍对本病缺乏记载,现代中医从其临床表现的特点,将其称为“鸟啄疮”。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为素体肾阴亏虚,母病及子,肝肾不足,肌肤失于荣养;或情志不随,肝气郁滞,肝木乘脾土,肝郁脾虚;或劳倦伤脾。致脾虚血虚,肌肤失养,血虚生风,泛于肌肤而致。 1 肝肾亏虚 肾主藏精,《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还有:“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而肾阴亏虚,肝失所养,母病及子,肝阴不足。肝主藏血,《素问·五藏生成》中有“人卧血归于肝”,王冰注释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也?肝主血海故也。”《素问·五藏生成》中还有:“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皮肤受血才能润。肝肾亏虚,血虚阴亏,肌肤失于荣养 2 而致 2 脾虚血虚 情志不随,肝气郁滞,肝木乘脾土,肝郁脾虚;或劳倦伤脾。致脾虚。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中指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此中焦即为脾胃。脾气虚弱,气血生化无源,而致血虚,肌肤失于荣养肌肤失养,会出现皮肤干燥鳞屑,血虚生风,泛于肌肤而致。 【临床证候】 皮损开始为一小的角化性丘疹,缓慢地向周围扩展形成环形、地图形、匐形性或不规则形的边缘清楚的斑片,边缘呈堤状、有沟槽的角质性隆起,灰色或棕色,中心部分皮肤干燥光滑而有轻度萎缩,缺乏毳毛,其间汗孔处有时有针头大小的角质栓。皮损形态不一,可从细小的角化性丘疹直至巨大疣状隆起,有时因边缘狭窄,颜色深而像一圈黑线,或向单一方向扩展形成线状,或因中央发生新疹而形成多环状。皮损直径大小可自几厘米,数目也因人而异,从单个致百余个不等。 皮损好发于四肢、面部、肩部及外阴,也可累及头皮及口腔粘膜。不同部位的皮损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位于受压或摩擦部位的皮肤增厚,其边缘呈堤状的角质性隆起;位于趾间者类似鸡眼;位于面部者为一圈黑线而隆起不明显;位于皮肤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