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计算及其标准综述 一.什么是网格 网格计算是伴随着互联网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专门针对复杂科学计算的新型计算模式。这种计算模式是利用互联网将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电脑组织成一个“虚拟的超级计算机”,其中每一台参与计算的计算机就是一个“节点”,而整个计算系统是由成千上万个“节点”组成的“一张网格”,所以这种计算方式叫网格计算[1](这里并不是对于网格的定义)。 这里应该指出[2],网格技术不同于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美国推出的Intemet2 和 NGI(下一代因特网),因为.二者开发的目标不同。Intemet2 和 NGI 的开发目标主要是提高因特网的传输速率(提高 100-1000 倍)以及具有更强的功能、更安全和更多的网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高速公路。为此采用新的网络协议 IPV.6,其原型还是TCP/IP。网格的开发目的是连接所有的网络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异地协同工作,支持开放标准、功能动态变化。它所采用的协议标准也将不同。其最终目标是构建一台虚拟超级计算机,能实现服务点播(Service On Demand)和一步到位服务(On Click Is Enough)。 二.网格计算的发展阶段 网格一词最早出现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而网格计算的概念在1995 年的I-WAY 项目中被提出。 20 世纪 90 年代初,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FS),将其4 个超级计算中心构筑成一个能够进行元计算(meta-computing)的整体[3]。元计算的含义是通过网络,将计算资源连接起来,形成对用户透明的超级计算环境。这是网格的雏型,如今这个术语已被网格计算所代替。Sun 公司技术产品营销经理PeterJeffcock 认为[1],网格计算有明显的三个阶段:①利用软件控制分布式计算系统的独立软件工程发展起来的集群网格(Cluster Grid);②校园网格(Campus Grid)从几个建筑物或地点合并计算资源;③全球网格(Global Grid)将作为新一代网格计算概念浮现[4]。 我们比较认同这种说法,以前我们所研究的集群系统就属于集群网格;目前我国在国内的十所高校设立了十个网格计算结点的研究,这属于校园网格研究;而在规范和技术成熟后应用于全球的计算网格,应该就是全球网格。 还有一些跟网格计算相关的概念是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对等式计算(Peer-to-Peer Computing),因特网计算(Internet Computing),全球计算(Global Computing),无缝的可扩展计算(Seamless Scalable Computing),基于 Web 的并行计算(web-ba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