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教学案例分析 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 一、教学基本思路: 教材主要处理的是美术家的自我认同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在学生的眼里,艺术家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怪异的形象,夸张的举止,似乎笼罩着神秘的氛围,既散发着吸引力又生产排斥力。教师要通过对历史的透视和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让学生走进美术家的世界,倾听美术家的心声,了解美术家社会地位和自我意识随着文化条件、社会经济、政治环境变化而变化的现象。在教学活动中,将美术作品的分析与美术家对自己的人格和个性的流露紧密联系在一起,沿这条中心线索层层深入,贯彻到探究活动当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现行普通高中实验教材(湖南美术出版社)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中的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本单元是在研究美术与社会各方面之间的联系,是把美术本身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看待与理解。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美术与自己(1-4课)、美术与社会(5-10课)、美术与自然环境(11-14课)。本课是通过对相关作品的研究与讨论,让学生了解美术家的身份以及他们对自己事业的不同看法,分三小节:自我认同与角色定位、浓缩的人生和场景中的自我。教材展示了美术家从无意识的自我认同到追求完整独立的人格和个性,所走过的漫长道路。 三、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 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但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意识以及生活经验的局限,可能对本课主题理解的不够深入,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手段要尽量多样化,在课前,让学生去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或者故事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2、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胆想象和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体会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与形式特征。 3、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 从学生对美术家工作和生活的想象入手,结合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来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的主要思想和内容。一方面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通过历史背景的讲解来加深学生对美术家的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这个问题的认识。适当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思考。 四、教学目标 2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美术家社会地位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同文化、经济、政治因素的关系;了解创作者的自我意识在作品上的表现方式;学会把特定的视觉图式以及风格特点跟艺术家的生活、生存环境联系起来,分析美术作品的构思及其表达的内涵,以一种历史的观点来看待美术作品。 2、过程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