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通论复习 一、考古学理论、方法与考古学史 1.考古学史 (1)【金石学】 以传世的或少量出土的商周以来有铭文的铜器(金)和秦汉以来的时刻文字(石)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偏重于著录与考证,以达到证经补史目的的中国古代传统学问。 先秦:孔子“信而好古”(观欹器) 秦汉魏晋南北朝:司马迁著史记,“二十年南游,上会稽,探禹穴„„讲业齐鲁之风,观孔子之遗风”;许慎《说文解字》收录了当时出土的一些青铜器铭文;晋武帝太康二年,汲郡战国魏襄王墓被盗,发现几十册竹书,经人编撰为《纪年》《周书》《穆天子传》等十几种;北魏郦道元作《水经注》时,考察了大量遗迹北魏郦道元作《水经注》时,考察了大量遗迹,收录有大量碑刻材料。 宋代——金石学的第一次高峰:宋仁宗时期刘敞将家藏古器物,摩其铭文、绘其图像,刻之于石,命名为《先秦古器图碑》(已佚),最先提出了研究古器物的心得:“礼家明其制度,小学正其文字,谱牒次其世谥”。宋金石学著作有吕大临《考古图》、王黻《博古图》、欧阳修《稽古录》、赵明诚《金石录》、洪适的《隶释》《隶续》等 清代乾嘉学派与金石学:金石学著作达 900 余部。特点是精于鉴刻、详于考订、研究范围广。如乾隆御撰《西清古鉴》《宁寿古鉴》《西清续鉴》甲篇和乙篇。 清末民初:康乾之后的清代金石学衰落,但到清末民初,由于新发现的甲骨、简牍等被纳入金石学的研究范畴,金石学得以复兴,出现了罗振玉、王国维等金石学大家。马衡《中国金石学概要》对中国金石学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 (2)中国考古学的兴起 安特生的发掘(周口店、仰韶村,1921) 斯文赫定西北科学考察团(徐旭生、黄文弼,1927) 李济的西阴村发掘(1926) 殷墟的 15 次发掘:史语所傅斯年的倡导;董作宾第一次殷墟发掘(1928.10);李济的殷墟发掘(1929-1937) 其它重要考古发掘:周口店人骨化石(裴文中 1929、贾兰坡 1936);山东历城龙山文化(吴金鼎、李济、梁思永)(1928);安阳“后岗三叠层”(梁思永)(1931);苏秉琦《瓦鬲的研究》(刊《斗鸡台沟东区墓葬》)(1948) 2.【考古类型学】 也称标型学,通过对遗存形态的分类排比,研究遗存演化序列的学说,是研究遗存相对年代早晚和文化传承、交流的重要途径。其基本原理为遗迹、遗物、花纹的外部形态是渐变的,而且有一定的规律;不同遗迹、遗物和花纹的演变规律不同,如耐用品与非耐用品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