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变与反思中前行——建构学习共同体的思考与实践前言:日本当代教育学者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学校的挑战》等著作中介绍了他在日本多年来学校改革实践探索中形成的先进理念——把21 世纪的学校作为“学习共同体”来重建的愿景、哲学与方略。近年来,创建学习共同体这一改革探索在日本、台湾及至我国部分地区得到推行,呈现方兴未艾之势。笔者近年来在新一轮课改实践中进行过多角度探索和多元思考,并多次到台湾新北秀山国小等地考察学习,在深入比较后选择建构学习共同体作为进行课程改革探索的实践指向。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认真学习思考,大胆实践迁移、反思调控等途径,引领教师们在改变在稳步前行。一、什么是“学习共同体”?1.“学习共同体”的核心理念学习共同体指学习个体在相互认同的基础上,通过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依存而进行共同学习,集体建构达到共同发展。协同学习是课堂里学生“活动式、合作式、反思式”的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概念。协同学习是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团队中每一个成员(包括教师)都要学习,而且要互相学习,将学习活动视为经由对话沟通(协同)的一种文化的、社会的、伦理的沟通。强调师生、生生“不是合作学习中的合作关系,而是在文化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以及意义和关系的建构”。体现了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我们认识到,合作学习虽然重视团队合作,但强调的是在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形成共识,即强调求同,而且,在实践中往往产生学优生领导,甚至包办合作,学困生依赖合作,甚至消极等待的现象。这不是真实性的学习,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学习与成长。2.课堂里“学习共同体”的基本要素认真倾听课堂学习是师生以文本为载体,以语言为媒介将他人(文本、教师、同伴)说的话转化成为自己的话语来理解学习内容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以倾听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的课堂倾听重于表达。首先是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表达,并加以意义化——分析学生的发言与文本内容或其他同学发言或自身经验间的联系,并予以串联(关联)后回归到知识。其次是学生相互间的倾听——包括小组内或同桌间的相互倾听,和全班间对同学发言的倾听,理解对方的表达内容,思考对自己的启迪,进而为对话沟通奠定基础。悄悄对话课堂学习中,部分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后的踊跃发言、热烈发言,貌似在探讨,但对大多数的学生而言,学习不一定都会发生。而在学习小组(或同桌两人)中轻声细语的讨论交流,悄悄对话,更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