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与文本对话后现代教育家、教育阐释学认为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对话”、是“交流”、是“沟通”,是师生以教学资源为中介的特殊交往活动。在这种对话教学理念下,教学过程在本质上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一言谈”的天下,而是多种主体间相互对话的过程,本文试从与文本对话这一角度作些探究,希望能给阅读教学找个突破口。一、与文本对话的内涵及意义对话,是人们彼此之间借助语言,以达到交流思想、促进理解,取得双方更大视界融合的一种交往活动。现代教育家认为阅读是一种对话,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对话而产生新意义的过程。在阅读活动中,与文本对话就是说读者不再把文本看作无生命的存在,而看作是有生命的、活生生的个体,“在读者面前的不是一束印着黑字的白纸,而是一个人,一个读者可以听到他的头脑和心灵在字里行间跳跃着的人”。简单地说,读者阅读文本就是与文本对话,通过对话交流从而产生新的意义。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阅读一篇篇课文也是一种对话。《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在相互对话过程中,与文本对话又是全部对话的基础,师生对话要以与文本对话为载体展开,没有与文本的对话就不可能有师生的真正交流与沟通。所以,有效地与文本对话是打开当前阅读教学困境的一把钥匙,对于当前的阅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阅读教学,阅读过程被看作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教师只是国家与社会的代言人,拥有对文本唯一的解释权,学生只要掌握教师所授的内容即可,缺少足够的创造空间。而与文本对话,强调新意义是从与文本对话中产生,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相互理解,从而产生视界的融合。理解不是一种复制行为,而是在不断生成新意义的活动,是一种创造性行为。第二、有利于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阅读教学,学生在课堂上所扮演的是教案剧中的一个角色,他们只是起印证、接受教师对课文分析的作用,几乎没有自由阐释、自主评价的权利和机会,他们的主体性并未得到真正体现。而与文本对话,强调文本生成意义的多样性,允许不同读者对同一文本读出不同意义,教师与学生可以平等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传统的阅读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代替学生的阅读,学生实际上并没有自己的阅读体会、阅读感受、阅读积累,那哪来的能力的提高?与文本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