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第三章精神分析学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第三章精神分析学_第1页
1/11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第三章精神分析学_第2页
2/11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第三章精神分析学_第3页
3/11
第三章 精神分析学 一、概述 从心理角度入手论述文学艺术,古已有之。柏拉图认为诗歌使人心智衰颓而诗的创作能力属于神性的迷狂,亚里士多德提出心灵净化说,柯勒律治对想像进行了一番论述,都可以证明心理批评的历史源远流长。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分析批评始自19 世纪末,在当代盛行的诸多批评模式中。它是出现得较早、影响也极为深远的一种,它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以及其他现代心理学理论应用于文学批评之中。 追溯精神分析批评的百年演变历程,考察它所研究的无意识对象,可以看出在不同发展阶段精神分析批评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以弗洛伊德本人为代表的传统精神分析批评(本我心理学批评),主要研究作者个人(或作品中人物)的无意识心理,文学作品被当作作家的心理征候来加以分析;后弗洛伊德时代的自我心理学批评开始分析读者对文本的心理反应,突出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在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的原型心理学批评中,文学作品既不是体现作者个人心理征候的地方,也不是满足读者的个人无意识中隐秘幻想的渠道,而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再现。雅克·拉康等人将传统的精神分析批评与结构主义语言学联系起来,从语言学角度重新阐释和改造了传统精神分析学中的许多概念,例如,“无意识”被认为是语言的产物,具有同语言一样的结构。 精神分析批评的运作: a 探讨作家的创作心理 精神分析首先将目光投向作家的无意识领域,对影响作家创作的无意识心理作了细微的阐发。注重对作家各种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包括自传、私人信件、讲稿及其它文稿,特别是作家童年生活的记载。作家内心深处的冲突尤其是童年生活中性爱冲动的幻想和挫折构成了作家从事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因和动力。在了解作家生活经历特别是童年生活的基础上,精神分析要求反观作家的作品,以揭示这些文本中暗藏的意义或深层的内容。作品是作家受到压抑而创作的产物,它记录了作家的隐秘和痛苦。 b 分析人物的心理结构——人物的性心理和人格结构关系 c 阐释作品的潜在意义 d 探究艺术创作中的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指一种种族原始时期产生而遗留下来的普遍精神。每个作家都具有两重性:私生活的人和一个集体的人。 e 关注读者的阅读反映——读者与文本的关系是一种本我幻想和自我防御的关系。关注读者在阅读中的幻想和快感。霍兰德:文学反映动力学 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 1、精神分析学理论概要 (1)潜意识与心理结构学说 弗洛伊德通过自...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第三章精神分析学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