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附件2-8 蛇串疮中医临床路径 一、蛇串疮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蛇串疮(TCD:BWP020 带状疱疹ICD10:B02.901); (二)诊断依据: 参照国家中管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带状疱疹协作组制定的蛇串疮诊疗方案的诊断依据进行诊断。 1、疾病诊断 (1)病史:急性起病,皮疹出现前,常先有皮肤刺痛或灼热感,可伴有周身轻度不适、发热。 (2)主要症状:自觉疼痛明显,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痛或皮疹消退后遗疼痛。 (3)主要体征:皮损多为绿豆大小的水疱,簇集成群,疱壁较紧张,基底色红,常单侧分布,排列成带状。严重者,皮损可表现为出血性,或可见坏疽性损害。皮损发于头面部者,病情往往较重。 (4)辅助检查:无特殊。 2、证候诊断(辨证分型) (1)肝胆湿热: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舌质红,舌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2)脾虚湿蕴:颜色较淡,疱壁松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 2 便时溏。舌质淡,舌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3)气滞血瘀: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质暗,苔白,脉弦细。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优化验证的中医治疗方案。 1、内治法 (1)肝胆湿热证 治法:清利湿热、解毒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中成药:可予清热解毒除湿的中成药如龙胆泻肝丸等。疼痛剧烈者可配合内服元胡止痛胶囊。可选用清热凉血解毒的中药针剂,如清开灵注射液等。 (2)脾虚湿蕴证 治法:健脾利湿、佐以解毒。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 中成药:可予健脾除湿的中成药如参苓白术丸等。疼痛剧烈者可配合内服元胡止痛胶囊。可选用健脾益气中药针剂,如黄芪注射液等。 (3)气滞血瘀证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消解余毒。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中成药:可予活血止痛中成药如大黄蛰虫丸、血府逐瘀丸等。可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针剂,如丹参注射液等。 3 2、外治法 (1)药物外治疗法: ①抽疱液:水疱较大者用无菌注射器抽出疱液; ②中药湿敷:红斑、水疱、渗出皮疹给予清热解毒中药湿敷,如黄柏、马齿苋等中药按 3-10%比例加水,煮沸后小火煎 15分钟,滤出药液,待凉至室温,以 6~8层纱布浸于药液中,稍拧干至不流水为度,湿敷患处,每隔 10分钟,交替 1次,共计湿敷 30~40分钟。每日 1~2次。 ③外搽 a、水疱如无溃破糜烂渗液者,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制剂,如三黄洗剂、青黛散(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