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突起—动画领域的大发展与双龙会 先说点故事吧。 话说 1977年,全美国人都在看 George Lucas的《星球大战》的那一年,一个叫 John Lasseter的小伙到 Disney打工,并发誓对 Disney效忠。无奈一心要想在电脑图形技术上有所成就的他,竟被看他不上眼的动画部主管 Ed Hansen开除。不得已他投奔到了 ILM的动画部。日后发明 RenderMan的 Ed Catmull当时也在里面,俩人一见如故。1984年,John Lasseter和 Ed Catmull合伙捣鼓出了他们的第一部 3D短片《The Adventures of Andre and Wally B》。1986年,Apple的总裁 Steve Jobs从 George Lucas手中花了 500万买了这家公司,并给它取了个名字:Pixar。 几年下来,Pixar除了做点短片冲击冲击奥斯卡奖之外,就是研发电脑图形技术。在 1993年,Disney老大来找 Pixar签约做动画长片的时 候,Pixar已经开发出来了三项核心专利动画技术:Marionette、Ringmaster和伟大的RenderMan。老大的合约中包括了 3部电影,Pixar制作,Disney发行。然而 1995年《Toy Story》上映之后,3.58亿的票房让全世界都开始注视这家在图形表现方面领先全球的小公司,Disney也明白了自己小瞧了 Pixar。 于是在 1997年 6月,Disney和 Pixar再次会晤,重新修改了那份合同,不仅调整了利润分配,当年的 3部电影也变成了 5部。这一刻,动画界老大摆 出的这个姿态,就是全球动画界对 CG技术的姿态。而这一刻,也标志着代表着传统动画和 Disney,一起开始老去。 而就在这一年,一位来自 Disney的高层 Jeffrey Katzenberg溜了小号,拉着一个音乐总监 David Geffen,外加超级大腕 Steven Spielberg,组建了Dreamworks SKG(梦工厂),并且 Jeffrey Katzenberg成为 CEO。SKG就是哥仨的姓的首字母。从第二年开始,好戏将上台。 还是在这一年,一家成立于 1987年的负责电影 CG特效的小公司被 20th FOX买下。这家公司的名字叫做 Blue Sky。 一场关于 CG的动画风暴,在这个泰坦尼克号沉没的 1997年,全面酝酿。 1997CG的蛰伏与亚洲的光芒 这一年亚洲动画风头出尽。宫崎骏和他的 Ghibli工作室献上了不朽的《幽灵公主》。香港则有徐克的《小倩》。这两部电影除了故事精彩之外,更有 CG特效助阵,在视觉表现上再上一层楼。 幽灵公主 导演:宫崎骏 卖点:宫崎骏第一次提出封笔的作品。当然,那时没有人知道他是多么的说话不算数。 票房:$ 1.5亿 这是一部境界高远、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