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若干问题的反思摘要: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由于教师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出现了教学目标的虚化,教学内容的泛化等现象,既直接影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形成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的形式化.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一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普遍性的问题,正视这些问题有助于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1 三维教学目标被割裂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内容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练习,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都被忽视和冷落,而新的课堂教学则要求卜分注重这三个层次目标的有机结合.但是由于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在教学中出现了被割裂现象,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1 双基目标落实不到位新课程教学目标不但重视双基目标而且对其赋予新的内涵.新“双基”与过去相比,内容有所增减,例如对三角恒等变形要求降低,增加了统计、导数等.它更强调“双基”的形成过程,强调其中蕴涵的思想方法.落实双基是教师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必须明确的问题,但由于熟悉上的片面,课堂教学中双基目标缺乏或含糊不清,教学中人为技巧化的难题和过分强调细枝末节的内容仍然存在.例如,对集合中“三性”的练习过于细微,对定义域过于人为化的技巧练习,等等.在运算技能的练习中,经常人为地制造一些技巧性很强的高难度计算题,或者技能性不强,但是计算非常繁琐、意义不大的计算题.这样的练习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我们对学生的基本技能练习,不单纯是为了熟练技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练习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实质,体会数学的价值,因此技能练习必须有利于学生熟悉数学的本质.1.2 过程、方法、目标出现了游离现象这三者结合是新课堂教学的新要求,有些教师在设计和操作中出现了三者“游离”现象,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学生的发展分开。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直接教给学生结论,而忽视知识形成和产生的过程,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导致了学生总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目前,虽然在课堂实施新教法,但由于教师怕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不能放开让学生积极思维,还有的在学生合作交流末进行到底时,就草草收场,代替学生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