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容易写错别字的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对小学生的识字要求越来越高。但在识字与写字相结合的过程,却出现了错别字现象。一、成因分析(一)汉字是较难掌握的一类文字它有以下特点:1、难写:汉字数量庞大,结构复杂,笔画繁多。2、难读:汉字字形类似者多,差别细微。3、难记:汉字字型的记忆主要靠机械重复,记忆强化,导致识字过程枯燥无味,影响识字效果。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身心发展的局限,掌握字形有以下特点:1、对物体知觉主要以整体的轮廓感知为主,忽略细枝末节的辨别。于是,在辨别和记忆字形时,易抓住较明显笔画,而忽略细节。特别是一二年级注重学生的说话能力,识字不多,而三年级开始写作文,虽然只写片段,但要求会写的汉字数量大大增加,而有许多是学生没写过的字,小学生只知道字音,不知道字形,于是想当然地写上一个自己认为“好象是”的字,或者是以前学过但不要求写的字,因为没写过,所以错字、别字特别多。2、注意力不稳定,不能对字形进行反复认读,不能主动对汉字进行反复认读进行识记。综上所述,我们知道汉字结构的繁杂同小学生尚未发育成熟的认知能力形成巨大反差,这就对汉字的字形识记带来了一定困难。正因如此,字形的出错率总是大于字音、字义。实践表明,小学生字形记忆过程中主要会发生三种错误:忘字、错字、别字。1、忘字:即忘记整个汉字的字形,听其音而忘其笔画、结构等。这种情况在听写过程中表现尤其明显。当老师念某字字音时,常有学生会将整个字都忘掉,而当老师稍加提示,该学生就会恍然大悟,猛然想起这个字。2、错字:即只大概记住该字的轮廓,书写该字时出现细微错误。错字又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是增减笔画:如“或”学生经常少写一撇,而“武”学生有经常会多写一撇。第二种是改变结构,如把左右结构的“落”写成上下结构,把上下结构的“猫”写成左右结构等。第三种是改变局部,如把“游”写成三点水加放,把“奶”写成女子旁加及。3、别字:既在书写某字时,将该字写成其它汉字的情况。别字一般有以下四种情况:(1)一种为音同而形、义不同的音别字,如把“汗水”写成“汉水”。(2)第二种为音形相近而字义不同的音形别字,如把“亲人”写成“辛人”“抢东西”写成“枪东西”等。(3)第三种为形近而音义不同的形别字,如“刻、该、孩”三字经常有学生混用,再如“渴、喝”“热、熟”等,在书写运用过程中经常出现混用现象。4、第四种为双音词中前后两字互换替代的义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