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克服一、前言小学阶段是小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面临着生理与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加之紧张的学习,很容易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心理反应。比如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封闭心理、虚荣心理、烦躁心理、冷漠心理、厌学心理、求刺激心理等等。在此主要研究有关小学生自卑心理的相关问题。相关调查发现小学生中35%的学生存在中度自卑,17%的学生存在重度自卑缺乏自信,多自卑是当前危害小学生健康[1]成长的因素之一。 它既影响学生健康个性的建立,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学习、行为、生活能力的发展受到障碍,这必须引起教师和家长的足够重视。研究小学生自卑心理,有利于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使小学生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使个体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能适应社会,健康地成长、更好地发展。对个人健康、学校建设,都具有比较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内外都有许多学者、专家对自卑心理进行研究,他们根据不同人群所处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研究,比如针对小学生、中学生、高职生、大学生等不同人群进行的研究。比如贾建军 2004 年在保健时报上发表的《让懦弱的孩子坚强起来》. 其实就是对有关孩子自卑心理的研究。保健时报记者陈静 2005 年发表了《消除自卑重建自信》。唐秀君则从治疗儿童自卑心理方法方面入手,提出治疗儿童自卑心理八法:改变形象法、语言暗示法、预演胜利法、[2]发挥长处法、储蓄成功法、洗刷阴影法、逆向比较法、降低追求法。在 1996 年,王丽秋针对青少年自卑心理做了调查与分析并且指出如何消除自卑心理。总之,有许多学者专家对自卑心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里,我主要研究小学生的自卑心理。自卑是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而学困生的自卑心理尤其严重,老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并接受自我,给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挖掘学困生的闪光点,暗示、鼓励学困生,转变家长观念,形成教育合力。让后进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他品尝到做人的自豪;要给予他们希望,找他们谈心,了解情况,对学生表现出来的某种上进意识,老师要抓住时机给予热情的肯定,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心理品质,最终消除自卑心理。二、自卑心理的定义自卑也称“自卑感”,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用语。是指个体遭遇挫折、无法达到目的时的无力[3]感、无助感及对自己失望的心态。自卑,可以说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同时可伴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