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湖北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思考目前,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产品供求关系、农业增长方式、运行机制、市场竞争关系特别是农民增收的因素发生了很大变化,今后增加农民收入的难度进一步增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要有新的思路,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新形势下增加我省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一、XX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湖北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努力创建优质产品,积极打造名优品牌,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调整了区域结构,建设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基地。其中,国标优质稻基地1300万亩,优质油菜基地156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基地460万亩,商品蔬菜基地1200万亩,优质水果基地200万亩,优质三元猪基地1500万头,名特优水产基地400万亩,国家级无公害示范基地200万亩。二是调整了产品结构,创建了一批农产品品牌。湖北在全国率先开展国标优质稻米评审工作,分别推出了18个和34个品牌;先后创建了沙洋“三月花”、荆州“天发天润”、鄂州“嘉禾”等有市场竞争力的油脂品牌;连续几年坚持开展“十大名果、十大名茶”的创建活动,推出了一批果茶品牌。在第三届中国国际农产品博览会上,湖北有86个产品获全国名牌产品称号,位居全国第5位。三是调整了产业结构,发展了一批龙头企业和流通中介组织。全省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达2300家,其中天颐、银欣、多福等7家进入全国重点龙头企业行列,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68家。各类中介组织发展到1.66万个。四是调整了就业结构,转移了一批农村劳力。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力由1997年的1266.04万人,减少到1130.97万人,转移了135.07万人。虽然湖北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第1页共8页所有制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足,比重和块头不大。从产业看,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农民收入中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还不足40;农业内部的畜牧业所占比重不足30。从产品看,粮食在种植业中的比重仍高达57,而且好的产品不多,多的产品不好。从区域布局看,“小而全”的问题仍比较普遍,产品和产业优势仍不突出。二、影响湖北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据分析,湖北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中存在上述问题主要有如下影响因素:1、思想解放不够。部分粮棉主产区的少数干部群众市场竞争意识、质量效益意识不强,有的仍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结构调整缓慢,难以形成商品生产,农民增收困难。有的仍然单纯追求农产品产量,而不重视农产品质量和效益,调整的视野不宽,办法不多。有的地方干部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指导方式和方法,转变职能搞服务和抓市场流通的力度不够。2、农产品竞争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一是卫生安全隐患多。据省农业厅2002年对1000个蔬菜样品速测,农药残留超标率达8.5,因残留超标而中毒的事件仍未禁绝。个别地方被检出生猪“瘦肉精”问题。二是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不够。农业标准研究和制定滞后,大部分地方还存在着无标生产、无标上市、无标流通的问题。三是特色基地规模不大。存在着有批量无品牌、有市场无批量的问题。3、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政策环境上“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还要进一步落实。1978-1984年财政支农资金占总支出的比重均在12以上,1985-1988年间下降到了8.6,1989-1993年再次下降到了5.4,1994年为4.3,1995年为3.0,以后逐年下降,到2001年仅为1.5,2002年才又恢复到6.3。农村税费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各地还很不平衡,需进一步落实到位。税收照顾政策在部分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得到了落实,但省级龙头企业没有;授信政策,省级龙头企业由于资产抵押实力不够,很难贷到款;龙头企业普遍存在缺收购资金、技改资金、流动资金的问题。一些龙头企业有出口权但无配额。农业信息、质量检测体系不完善,结构调整还存在一定第2页共8页的盲目性和趋同性。4、农产品加工滞后。发达国家对农产品加工约占总量的80,食品工业相当于农业产值的2-3倍,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比例为2:1:7,而我省农产品加工率只有40,精深加工率不到10。目前,加工1斤稻谷到市场销售每斤亏0.0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