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书到苦方觉甜》有感读书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无数仁人志士、专家学者关于读书的论述举不胜举,写出了许多至真至见的真理,最近读到前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老先生关于读书的一篇文章《读书到苦方觉甜》,让人心潮起伏,感叹不已,不仅折服于刘老诲人不倦的求学精神,更折服于刘老高人一筹的求学见知,尤其是列举的一些事例,让人内心震撼。读好的书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好的书籍是无言的诤友,好的书籍是一件绝美伦比的艺术品,品味好的书籍是一种美的享受。读一本好的书,仔细领悟书中的字字句句,就如同沉浸在美的世界里,找到心灵的寄托。无论是写景、抒情、叙事,无论是散文、诗歌、小说,无论是政治、经济、历史,每一方面的书籍,都可以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感受祖国的山川秀美,感受伟人的挥斥方遒,感受大师的浑然天成。在阅读的过程中,让人精神振奋,让人心情愉悦,让人意气风发,使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思想得到升华,精神得到洗礼,情趣得到提升。总而言之,读好的书,就如同品味一杯甘醇无比的清茶,沁人心脾。读好的书是一种财富的积累。正如古谚语所说,“读得书多胜亩秋,白天不怕人来借,晚上不怕人来偷”,虽然带有一些功利色彩,却指出读书是一种财富积累的过程。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一个双向的积累过程。一方面通过书籍可以使人知识得到丰富,视野得到开阔,知识层面不断得到更新,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个人内在涵养,在无声无息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实现量变到质变的提升;同时,勤于读书,坚持读书,是对自己意志力的一种考验,是个人精神世界的一种锤炼,在长期的坚守当中能磨砺人的性格,实现个人内心世界质的提升。因此,书籍带给人的财富是无穷无尽的,是取之不竭的,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应用自如的。读好的书是一种无形的激励。历史是一面镜子,书籍同样是一面镜子。读书,尤其是各种大师所著之书,或是记述大师之书,都能让人从一点一滴中得到无形的激励。无论是作者治学的精神,还是书中所述之事,都能让人形成共鸣,让人心中第1页共7页有所启发。正如北宋大儒张载的铿锵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何等的自信,何等的大气,何等的敢于担当,给人是思想上的警醒,灵魂上的颤动;正如毛主席的一生,与书为伴,爱书、读书、藏书,一生读过10多万册书,单从数字来看,就是一种非凡的精神,一种非凡的坚持,一种非凡的成就。总之,好的书,能引领人修心立德,能无形激励人,使人树立面对一切困难和艰难险阻的信心和决心。第二篇:读《甜酸》有感青春里的痛,愿雨水冲刷去——读《甜酸》感后世凡这是一个疼痛的故事,无论是丁丁,还是林枳。尽管结局在一场大雨里冲刷了所有的罪恶和不幸,但那些疼痛是藏在回忆里的,每一次见到阳光都会被撒一次厚厚的盐。这段故事里,丁丁对于林庚的爱慕很平常吧。对于如今的我来说,这是很老套的情感纠葛,大约也因为这类小说太过烂俗了。丁丁说:“我愿成为一个问题少女,然而我却循规蹈矩这么多年。”这样的想法我不知曾经想过多少次,但从来没有告诉过任何一个人。如今的我明白循规蹈矩的好处,没有怀疑,没有同情,没有厌恶。身在黑暗里总该在阳光下眯起眼睛的。“林庚,你能不能告诉我,我离爱情到底有多远。是不是真的十万八千里,我倾尽年少的所有热情也无法和它靠近的距离呢。”她想询问着。但终究她会给自己答案。爱情的距离很近,或许只需要打开那扇窗,但当我们打开窗的时候,除了接受爱情或者是拒绝,还要毫无条件的接受窗外的瞩目眼光,甚至是嘲讽和白眼。林庚喜欢苏轼的痴情。“苏轼在侍妾朝云死后不再续娶,还写下‘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我大约也是钟爱这样的文人的。但越是现实越是容易让人明白,其实有些事情很难让人预料。不管是爱也罢,不爱也罢。任何一个人都有他最致命的问题。当痛苦的现实摆在面前的时候,丁丁也会想。“我多么希望那一切是一场梦,就好像在一场特别不愉快的梦里,当你忽第2页共7页然明白这只是梦,就会放任一切进行而如释重负,但现在,不是,就算我万分努力说服自己,也不是。”人本能的会选择逃避那些自己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