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简明东方文史学》有感读有感12222031蔡艳阳机电1209简明东方文学史的内容是一个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重点突出条理明晰,据说是这部书编写的一个重要原则。这书在强化史论结合、文化分析与艺术分析等以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增加了对中国与周边国家文学交流史实的描述,便于发现和总结出东方文学史总体发展的规律性。从书中不难看出东方文学的艺术风格不同于西方文学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缺少西方文学中灵与肉的剧烈冲突所带来的高度紧张和无法解脱的痛苦,而是平静、优雅、中和、肃穆。和谐美是东方审美理想的核心。在文学领域,要求情感表达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含蓄隐晦,切忌直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成为东方叙事文学的基本情节,也成为叙事文学的结构框架,往往是大团圆结局。人物形象也多属平和、中庸一类,难以听到怪异极端的“不和谐音”。中古的东方文学形成了三大文化圈:东亚文化圈,南亚、东南亚文化圈和西亚、北非文化圈。东亚文化圈是中国文化向周围的日本、朝鲜、越南辐射,以汉字、儒学、佛教、律令和册封为表现形式。南亚、东南亚文化圈是印度文化向周围的南亚、东南亚各国扩散而形成,以佛教、印度教的信仰为标志。西亚北非文化圈是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在融会西亚、北非几种古老文明的基础上,形成了以阿拉伯语和伊斯兰信仰为标志的文化圈。三大文化圈的核心和标志都是宗教。但各个文化圈都有各自的文化渊源和文化结构,具有各自的文化品貌和价值取向。如在人生目的上,东亚文化强调入世,南亚、东南亚文化注重出世,西亚、北非文化向往来世;在终极价值方面,东亚文化注重忠孝节义等人伦关系和人伦道德,南亚、东南亚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秩序的关系和自然道德,西亚、北非文化注重人与最高存在的关系和宗教道德。在过去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全世界各个民族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时间内,各自创造出水平不一,内容悬殊的文化,而第1页共4页文学则是表现这些不同文化的标志之一。东方是世界闻名的发源地,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发源地之一,在西方文学盛行的今日,我们应看到,除了西方文学之外,还有东方文学这朵奇葩在灿烂的开放。想要了解东方文学,我们可以在书中感受以下几点:一是东方文学的艺术风格东方文学不同于西方文学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缺少西方文学中灵与肉的剧烈冲突所带来的高度紧张和无法解脱的痛苦,而是平静、优雅、中和、肃穆。和谐美是东方审美理想的核心。在文学领域,要求情感表达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含蓄隐晦,切忌直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成为东方叙事文学的基本情节,也成为叙事文学的结构框架,往往是大团圆结局。人物形象也多属平和、中庸一类,难以听到怪异极端的“不和谐音”。二是天人合一的观念古代东方民族认为个体与本体、小宇宙与大宇宙是统一的,人要设法获得这种统一,将个体与大自然融合为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表述,印度则为“梵我合一”,阿拉伯则是“亲近真主”。封闭的农业社会是“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土壤,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又是东方文化的基础。它是人合于天,而非天合于人。这种宇宙观表现在人的实践层次上又成为东方的人生观。它要求“顺天以和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因而舍弃自我,超越有限的个体和有限的现实,追求永恒和无限本体,实现内在世界的宁静与和谐,成为东方最高的人生境界。三是思维方式直观化。由于简单重复的生产,闭塞的社会环境和专制政治下的等级身份束缚,个人在外部世界发展的机会很少,对外在客观世界相对淡漠,收回目光转向内心,内省人的存在本质,形成东方思维的内倾化。这种内倾又以直觉、顿悟的方式表现。东方民族一般不像西方民族那样以科学理性来认识和思考对象,而是强调直观、内省和神秘的个人体验。东方的这种直觉化思维往往与宗教结合在一起,佛教的“悟”、伊斯兰教苏菲派的“神智”、老庄的“静观玄览”,都是直觉思维方式的不同表述四是东方文学发展的历史。第2页共4页东方文学的发展史是一个由简至繁的过程,共有三个时期。在东方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是古代文学,由史诗文学以及与宗教相关的文学组成,他们产生于西亚北非和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