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读金匮要略黄疸篇心得VIP免费

读金匮要略黄疸篇心得_第1页
1/4
读金匮要略黄疸篇心得_第2页
2/4
读《金匮要略》“黄疸篇”心得《金匮要略》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历代名医无不在此深厚的基础上去创新发展。书中系统总结了东汉以前的医疗经验,以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病名为纲,将脏腑经络病机和八纲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论治杂病的专著,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说本科的时候有学习过《金匮要略》,但通过该学期老师的提点和同学们的交流探讨,我深刻认识到学习《金匮要略》不单单对本科阶段基本学科包括《中基》、《中诊》、《中药》、《方剂》的回顾与总结,而且在更高层次上培养出对临床上辨证论治、理论与临床相结合上有更清楚的认识,包括临床上理、法、方、药与疾病紧密联系。激发我在学习中医兴趣的基础之上,也帮助我逐步构建起中医论治疾病的思维模式及中医的理论体系。因本人才学疏浅,现对“黄疸”篇的部分知识点作简要说明。【诊断黄疸注意事项】:1.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2.要排除假性黄疸(血清胆红素并不增加)a.球结膜下脂肪沉着b.大量进食含β-胡萝卜素较多的食物,c.使用新生霉素,产生一种无害色素,3.要知道隐性黄疸(血清总胆红素在17.1~34μmol/l)一、病因病机、分类与辨证:(一)、湿热发黄黄疸的形成与脾湿有关,“然黄疸所得,从湿得之”。强调了湿从火化是湿热发黄的重要原因,为后世“无湿不作疸”之说奠定了基础。“诸病黄家,但当利其小便”,因此在治疗黄疸应该重视利湿。另外,湿热黄疸的发病与血分有关,因此治黄疸应重视活血祛瘀。《金匮》原文里“脾色必黄,瘀热以第1页共4页行”,脾指病位,瘀指病机,意指湿热郁闭在脾,影响及血并行于周身,则能发黄。所以在治疗黄疸病酌情加入一些凉血活血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疗效。综合上临床黄疸既要重视利湿,又要注意祛瘀。1.热重于湿。身目俱黄,色泽鲜明,发热口渴,大便燥结,舌苔黄腻,脉弦数。临证体会。辨热与湿的偏重,关键在辨舌苔的黄腻与白腻,口干思热饮还是思冷饮,大便干结与稀溏,脉数与否。本型治疗的重点在于清热利湿通腑,如果出现高热要加强清热解,防止向急黄转变。2.湿重于热。身目俱黄,色泽不如热甚者鲜明,头身困重,胸满脘痞,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临证体会。本型的用药重在化湿,调畅气机不可过于寒凉,以免损伤脾阳。要注意防止向阴黄的转化。(二)寒湿发黄属于阴黄。《金匮》里讲的病机是谷疸寒化。阳明病腹满,证属阳明实热者,下之必满除病解。而腹满下之如故,脉迟者,这是太阴脾寒湿证。脾为寒湿所困,不能消化谷食,所以腹胀更甚(应该是按之柔软,与实热拒按者不同);饱食之后,则气滞不化,发生烦闷症状;湿浊上逆,阻遏清阳,又可见头眩;寒湿下注,影响膀胱气化,故小便不利。脉迟无力,舌淡胖,皆虚寒的表现。辨证的关键在于脉迟,同是还应伴有舌淡、神疲、纳差、头眩、小便不利、腹满或大便溏薄、苔白腻、色黄晦暗等症,与湿热之黄而鲜明、心烦、口渴、溲赤者不同。治法应用温法,临床上可用茵陈理中汤、茵陈四逆汤、茵陈术附汤等,可以辨证选用。临证体会。本型治疗重在温化健脾。在温中健脾同时,利湿退黄,慎用寒凉药物,有出血倾向者,运用破血去瘀要注意出凝血时间,如有出凝血时间延长者,要慎用。二、证治(一)谷疸:阳黄的谷疸,包括湿热俱盛、湿重于热、热重于湿。多由湿热蕴结引起。茵陈蒿汤证是主要症状,除有寒热不食,食则第2页共4页头眩,心胸不安外,还有腹满,小便不利,大便秘结或不爽等症,其发黄特点是鲜明如橘子色。临证体会。茵陈蒿汤,应先煮茵陈蒿,后入栀子、大黄的煎药方法,有利于提高疗效。临床治疗因方多属苦寒之品,易伤胃,故中病即止,不可多服。另饮食应以清淡为主,不能勉强进食。(二)酒疸虽由于湿热内蕴所致,但其病机趋势却有在上中下的不同。如湿热偏于上部,则欲吐、鼻燥;偏于下部,则腹部胀满;湿热不甚,邪在于中故心中无热,神情安静,语言清晰。从治疗上说,主要是因势利导,如鼻燥脉浮而欲吐者,是病势趋向于上,当用吐法;如腹满脉沉弦者,是病势起...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读金匮要略黄疸篇心得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