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辩论赛我是最佳辩手(附二篇总结陈词)2010 年 11 月,昆山市教育局组织全市教师辩论赛。我有幸被学校指定参加。先后经历预赛和决赛。最终学校获得三等奖,我本人在预赛和决赛二次被评委最佳辩手。特别是在决赛中,我们队伍输掉了,但是我的表现依然打动评委,获得全场一致好评,再次被评为最佳辩手。幸不辱命!在此,我两篇我撰写的总结陈词上传,供好友分享!预赛题目:师德不一定决定教师的威望,我方是反方,对方是正方,论点是:师德决定教师的威望。决赛题目:师德不决定社会对教育的满意度。我方是反方,对方是正方,论点是:师德决定社会对教育的满意度。附一、师德不一定决定教师的威望(总结陈词)各位评委、对方辩友:经过刚才紧张而激烈的辩论,我方更加认定,师风师德不一定决定教师威望。首先,教师的威望来自于多方面,既有师风师德的,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科学的传授方法的。教师威望是上述多方面的结果,而不是靠哪一个条件,哪一方面内容就能决定的。从逻辑学上来说,在哲学层次,师风师德仅是形成教师威望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其次,教师的核心工作是传道授业解惑。如果我们认为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这个话是对的话,那么就必须承认,树立教师威望的根本是科学文化知识传授。所以,过于突出师风师德而忽略文化知识的传播,实在是去本求未,犹如无根之基,金玉其表,败絮其内,如此,怎么能培养优秀人才,又怎么能树立崇高的教师威望呢?(对方也引用此言,并扭曲“传道”之意为师德,是在荒谬,传道之“道”是道理、规律之意)第三,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人的本性是具有向善的道德品质倾向的。不管是教师,学生,还是其他人都具有这一本性。这也说明,比较之下,学生更重视、更需要从教师那里学得文化知识,而不是简单的道德教条。所以,树立教师威望的切入点和关键处乃是知识的传授。(实践中经验上、数据上也表明:相比教师的习惯和知识面,品德对学生的影响反而是最弱的)第四,道德本身是有价值取向的,在一定程度上使道德的内涵更趋向于知识性,而非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人性。比如传统意义上中国人讲拾金不昧的美德。那么,这是否是道德的唯一选择呢?在西方社会形成的传统美德是“拾金有偿”。其理性基础是拾金、保管并偿还,消耗了拾金人的一定时间和精力,因此,出于无因管理,出于对拾金人的耗时与精力的补偿,西方社会认为拾金有偿是正确的,从这可以看出,道德的某些内容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