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幼儿量概念的教育活动设计和指导学习指南量是指客观世界中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可以定性区别或测定的属性。量分为连续量和不连续量。不连续量是表示集合中元素多少的量;连续量是表示物体属性的量,如物体的面积、体积、长度、重量等。物体量的测量结果可以用数来表示,即数量。对物体量的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常见量是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之一,也是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数学内容。本节就讲述幼儿认识物体量的一般过程和年龄特点,学习物体量教育的设计和指导方法。学习目标1.了解幼儿量概念的发展特点。2.能运用量概念的目标设计与表述、内容与方法的选择、教育活动设计指导策略梳理出简略和详细的教案。3.结合视频和文本的案例学习,灵活运用幼儿量概念的活动设计思路与组织策略解决量概念教学中的实践问题。案例导入案例呈现:皮亚杰把一团橡皮泥先搓成圆球形,然后当着儿童的面将圆球形搓成“香肠”,问儿童圆球和香肠哪一个橡皮泥多。一部分儿童认为圆球的多,因为圆球大,而另一部分儿童认为香肠的多,因为它长。为什么出现这样的认识?案例分析:幼儿受年龄和思维抽象性发展所限制,在量的比较中容易受外在形式、视觉判断等方面的干扰而不能正确地意识到物体的量,也就是说,还没有掌握量的守恒,所以才会出现这种现象。必备知识一、认识物体量的一般过程1、 从笼统、不精确到逐渐精确物体的量是物体固有的特性,是客观存在的。物体常见的量是我们通过感觉器官可以直接感知到的。儿童从出生起就感知并积累了大量的有关物体量的感性经验。但由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晚于感知觉能力的发展,因此幼儿常常不能用恰当的词来表示物体的量。如 3- 4 岁的儿童常常用大、小的词汇来代替长度等其他变量的准确名称(把粗铅笔说成是大铅笔;把长的毛巾说成是大的毛巾等等)。儿童在语言、词汇的运用和表述从不精确到逐渐精确的发展特点,启示成人有必要在儿童的知觉活动中帮助他们使用准确的词汇,以促使儿童形成与某一变量相一致的概念,而不仅仅使儿童的数学概念、数学学习停留在第一信号的水平上。2、从明显差异到不明显差异儿童在实际生活已经积累了对有关物体量的认识 ,但这种认识在早期却常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表现为缺乏分化和不够精确。3 4 岁的儿童往往只对量的明显差异能够感知和区分,能够在差异明显的变量中辨别区分出最大的(最长的)或最小的(最短的).而随着其年龄的增长,才逐渐能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