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2019 版)附件 2 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 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是一种以快速.无序心房电活动为特征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心房因无序电活动而失去有效收缩,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心房内附壁血栓形成,是心力衰竭.缺血性脑卒中等疾病的重要原因。房颤致残率.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心血管病患者住院和死亡的常见原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对房颤患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全程规范管理,可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一.我国房颤的现状 2004 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 30-85岁人群中房颤患病率为 0.65%,并随年龄增长而显著增加,在 8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高达7.5%。有资料显示,房颤致残率高,男性为 64.5/10 万,女性为 45.9/10 万,并导致女性.男性全因死亡率分别增加 2 倍.1.5倍。目前,我国房颤规范化治疗率低,区域协同诊疗体系尚未建立。科学地推进分级诊疗,为房颤患者提供规范.有效的全程管理,对保障患者健康权益具有重要意义。二.房颤分级诊疗服务目标.路径与双向转诊标准(一)目标。引导医疗机构落实功能定位,充分发挥不同类别.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协同作用,规范房颤患者临床诊疗行为,加强对房颤患者全程管理,改善房颤患者预后。第 1 页 共 14 页(二)医疗机构功能定位。1.三级医院。主要为有严重基础疾病及严重并发症.手术适应证的房颤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将病情稳定者转至下级医院。通过医联体.远程医疗等形式,提供会诊并协助下级医院制定治疗方案。对下级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和质控管理。鼓励建设房颤专病中心,建立房颤专病区域数据库,加强区域内房颤单病种管理工作。2.二级医院。主要为病情稳定者提供治疗.康复.随访等全程管理服务。为病情相对稳定的房颤患者提供个体化的规范治疗。对有严重并发症.手术适应证者,转诊至三级医疗机构。定期评估下级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鼓励有条件的医院开展房颤专病中心建设,建立远程心电网络,与三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联动,形成房颤疾病诊治网络体系。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开展房颤防治宣教.初步识别.接续治疗.康复和随访。结合上级医院已制定的诊疗方案进行规范诊治;实施随访及定期体检;实施双向转诊;建立房颤专病档案,做好信息管理工作。开展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自我健康管理。鼓励参与房颤专病中心建设,与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