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前“招工难”和“就业难”现象的原因及对策试论当前“招工难”和“就业难”现象的原因及对策近年,“招工难”、“用工荒”“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纷纷见于媒体报端,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两会期间,此问题更是引起广泛关注,与会的众多委员和人大代表就此建言献策,纷纷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如今的就业市场出现如此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招工难”,另一方面是“就业难”,有媒体戏称为“鸳鸯火锅”。原何如此。所谓招工是从生产组织者(即企业)角度来吸纳劳动者加入生产,而就业则是站在劳动者的角度为了生存和发展销售劳动能力的过程。“就业难”,是毕业生不能达到企业的用人需求,找不到合适的用人单位,或者信息不畅通,求职无门;“招工难”,是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进行持续生产。这两方面看是相对应,能够形成良好的供求市场,然而现在出现的“两难”的矛盾问题,使我们必须反思我国就业市场的现状,反思此矛盾的成因,反思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做哪些调整。一、“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原因探究表面上看,“招工难”和“就业难”是悖论,而将两者联系起来剖析,实质上是人才结构、产业结构的问题。劳动力市场的整个趋势是供大于求,就业难将长期存在。(一)“就业难”问题是目前我国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笔者分析发现,“就业难”针对的群体是高校毕业生,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却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就是存在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近些年,高校大幅扩招,看似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高校扩招惹的“祸”,笔者认为,事实的原因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其结构性矛盾存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在我国,很多高校存在着一些创办以久的被称之为长线专第1页共5页业的专业,这些专业开办时间长,办学成熟,教学实验设备配置齐全,教师队伍稳定,甚至有一些教学、科研方面的专家。因此从学校的角度来1讲,很难割舍这份资源。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这些长线专业的需求问题大大减少,而有些真正社会急需的新专业在我国设立和发展的能力还不成熟,这样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结构性矛盾就难以避免。2.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用人单位想找到满意的大学生也很难。原因在于,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急增,人才市场已经成为买方市场,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往往要求大学生有实际工作经验、能吃苦、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完全适合本单位需求,而高校教育在体制和模式上还没有完成转变,知识更新又往往落后于市场需求,导致知识老化、学用脱节,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现象。3.专业分布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高校为了好招生,不断扩大热门专业的招生数。近几年高校在申办新专业和设置各专业招生计划的时候明显的表现出了这一趋势。而当这些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完成学业时却发现,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数远远超过社会需求,甚至本专业已经变的不再热门,于是出现了毕业生专业分布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4.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与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存在结构性矛盾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过度已基本完成,但是我们看到这个完成只是在招生规模上和人才培养上,而大学毕业生及家长受计划体制时代的影响并没有根除,毕业生的生涯规划模糊,依赖性强,创造力弱,就业期望值和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无法完成对接。(二)我国目前引起热议的“招工难”多数是指企业招聘生产工人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而其招聘的主要对象是农民工等低学历的劳动者。这里笔者分析得出,“招工难”的主要原第2页共5页因在于:1.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东南沿海从事加工制造业的企业效益出现下滑,导致大批农民工集中返乡。而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好转和世界经济的复苏,许多企业恢复生产,用工需求大量增加,而此时生产工人的供求对接遇到问题,很难在短期内集中招聘到大量的生2产工人。2.企业长期工资低、待遇差,这迫使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恶劣条件下的农民工选择离开。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