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圣经》中盐与受苦思想的蕴意:圣经中关于受苦的经文摘要。在《圣经》中,耶稣把基督徒称作“世上的盐”,寓指基督徒应当具有盐一样的品质,本文拟从盐的基本属性即盐的精神看盐的锻造与基督徒受苦的意义,探寻基督徒作为“世上的盐”所应当有的人生品格和行为准则,从而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甚至带来社会的转化。关键词:盐;苦难;价值作者简介:廖琴芳(1964-),女,四川XX市人,四川理工学院外语学院副教授,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外国文学与文化。万吉琼(1970-),女,四川XX县区人,四川理工学院政治学院讲师,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文化与交流。[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XX)-16-00-02在人类文化宝库之一的《圣经》中,耶稣把基督徒称作“世上的盐”(saltoftheearth),这是寓指基督徒应当具有盐一样的品质,[1]所以本文拟从盐的基本属性品格所含的寓意,探寻基督徒作为“世上的盐”所应当有的人生品格和行为准则,以及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从而为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一、盐的基本特点—溶化自己盐只有自己溶化即死亡,才能发挥作用。比如,只有当盐在食物里或者任何撒落之处溶化之后,才能发挥“咸”的作用,否则它就无法“调味”。所以盐发挥作用的唯一途径就是溶化,失丧自己,溶解消失之后,才能发挥作用。盐的可溶性特点,决定了它在人体或其他物体中,都能很容易地融掉自己,使之或变得有滋味,或变得健康,或更加美丽,抑或能够防腐。基督徒作为“世上的盐”也应该具有“可溶性”的特点。第1页共4页即只有愿意溶化自己,牺牲自己,付出自己,才能在社会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圣经》之所以要把基督徒比做“盐民”,其重大的意义就在于此:舍己,受苦,牺牲和付出。下面将从《圣经》的文化角度进一步探寻盐与“盐民”即基督徒之间的内在联系。1.盐的精制盐可分为海盐、湖盐、井盐和矿盐四种。其中海盐的生产工艺流程一般需要纳潮、制卤、结晶、收盐四大工序。可以说不管是哪一类盐,在其生产流程和制取过程中,工序都是比较繁多,而且工艺也比较特别,并具有科学性。总的说来,盐要经历“千锤百炼”和千辛万苦,以制盐者的意念为意念,通过蒸发水分,去除杂质,析出成晶,最后才能成为有使用价值的材料和调料。2.盐的色泽盐的色泽洁白,而作为基督徒也当有盐的色泽,即要有圣洁的心灵。基督教的核心教义是“爱”,所以《圣经》说:这是“由纯洁的心,光明磊落的良心和真诚的信仰所发出的爱”。[2]使徒保罗也告诫基督徒,当存纯洁的心——心里没有罪恶,没有恶念,不嫉妒人,不恨恶人,而要“爱人如己”。耶稣也亲自告诫门徒要保持全身干净(灵魂体都得到洁净)[3]。3.盐的形状盐的形状方正,寓指基督徒应当有端正的行为,即行事为人如同“行在光明之中”,“行动端庄,好像在白天一样。”[4]耶稣称呼基督徒是盐,更重要的是,要他们在社会上做榜样,用他们的端正行为影响人,做到“身教”。有位神学家用形象的语言概括了这种作用,“信之人的行为就是不信之人的圣经。”也就是相信真理的人应当把真理行出来。4.盐的功能《圣经》中耶稣对他的门徒们说。“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5]在此盐被用来比喻基督徒。基督徒就当有盐的样式,才不愧为“是世上的盐”的光荣而神圣的称号。盐的精制过程意味着要求他们经过雕塑提炼等痛苦的磨炼和造就过程,第2页共4页逐渐长成“基督的身量”,(tothewholemeasureofthefullnessofchrist)[6]即长大成人洁净自己,脱离罪恶。在道德上保持正直,不被罪败坏,有耶稣基督的好品行,好品质,即像盐那样被除去杂质,经历熬制和重结晶变为有价值,才能被使用。对于基督徒,就是渐进式地把其自我私欲、人的罪性钉在十字架上,除去灵魂里的杂质、灭尽灵魂里的污秽,炼净如盐一样洁白,也像盐一样可以防腐(不被世界诱惑),将世界钉十字架,即“我看世界已钉十字架”——世界对他们再也无吸引力,“世界看我已钉十字架”——他们对世界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