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评斯大林的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三、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深刻教训纵观整个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从任务的提出到解决任务的方式,不完全是基于农业发展的自身要求和可能,而是从实现工业化的需求以及国际局势出发决定的。任务本身就包含了超越条件的冒进因素。因而,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违反自愿原则、强迫命令、集体化进程过急过快等失误。同时,还反映出在集体化问题上指导思想和理论认识上的局限性和不成熟,以及对社会主义农业经济中的某些规律认识不足等问题。具体来说,全盘农业集体化的经验教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忽视了变革和完善生产关系需要以生产力的一定水平为条件农业集体化是农村社会生产关系的一次伟大革命,是传统的个体占有生产资料和个体生产劳动向集体占有生产资料和集体生产劳动的一次伟大转变。但是,生产关系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的,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必须以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为条件。从个体的、简单的小商品经济过渡到公共的大集体经济,所需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这里的生产力水平既包括小农经济本身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也包括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这两方面,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达到。人为地过快地实行高度的公有化,与生产力发展状况显然是不相适应的。特别是由于个体小农经济转变到共耕制是涉及生活习惯的深厚根基的、千百万人生活上的大转变,只有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达到。只有迫使人们非改变自己的生活不可的时候,这种转变才是能够实现的。尽管在农业全盘集体化之前,经过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艰苦努力,苏联农业经济有了一定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和提高。但农民经济仍然是分散的,农业技术水平和农艺水平还很低,还是一种半自然性质经济,农业发展速度及其商品率都很低。在这种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不可能很快消除农业和工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何况,农民的阶级局限性和经济局限性,使得他们对以国有化和集体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第1页共7页改造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抵触情绪。所以说,尽管发展农业集体化的方向是对的,但全盘集体化仅用短短的三、四年时间就基本完成,且在集体化进程中,还急于提高集体农庄的公有化程度,这不仅违背了生产关系变革不能过急和不能脱离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而且脱离了农民的实际思想觉悟和水平。2.采取强制手段大力推进农业集体化,违背了改造农民必须坚持自愿的原则农业集体化使广大劳苦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生活的道路,是符合全体劳动农民切身利益的。但是,在集体化进程中,绝不可以采取强制或剥夺的办法,只能是坚持自愿原则。剥夺剥夺者,不能剥夺劳动者,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恩格斯曾经提出:“对于小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但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如果他们还不能下决心,那就甚至给他们一些时间,让他们在自己的小块土地上考虑这个问题。”[4](p241-242)因此,试图用某种快速的方法,用行政命令等手段强迫小农改造是完全错误的。而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过程中,这些错误行为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如在建设集体农庄时对中农和贫农采取强制和暴力手段;将劳动组合成员的小牲畜和具有消费性质的奶牛实行公有化;把中央决议规定只对谷物地区实行的集体化速度搬到非谷物地区;排挤中农,用斗争富农的方法反对中农(如没收财产,剥夺选举权),等等[5](p241-242)。这些错误在一些地区不仅引起了农民反对集体农庄的行动,而且在富农的煽动和影响下,在个别场合发展为反对苏维埃的行动。这不仅阻碍了集体化运动的发展,而且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带来严重的危害。3.农业集体化形式过于单一,忽视了不同地区发展情况和需要的多样性一定的所有制形式和经营形式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化程度相适应。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地区的生产社会化程度等是不一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多层次的,与试评斯大林的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之相适应,生第2页共7页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也应该是多层次的。在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从向共产主义过渡角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