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价值理念对社会管理创新的作用一、中国社会工作实践中价值观特点目前我国还没有建构起一个统一的价值观体系,但是在实践中,其恪守的价值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以“仁爱”作为价值观基础社会工作起源于西方早期的宗教慈善活动,所以基督教所宣扬的“博爱精神”成为西方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基础,并成为西方文化传统中成长起来的社会工作者投入专业助人活动的精神支柱。与西方的宗教传统不同,中国的助人活动是以儒家的“仁爱”思想为价值观基础的,一方面,“仁”所强调的是血缘纽带关系,即要求要关心爱护自己家里的人;另一方面,以“仁”为基础的爱不仅要求爱自己的家人,而且要求以宽广的胸怀善待和帮助全天下的人。“仁爱”之说成为协调家庭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原则,也成为许多社会工作人士热心于救济贫困、无私助人的基本信念。(二)对“助人自助”理念的高度认同从社会工作实践的角度来看,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是以服务为本的。在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不仅要提供救助和帮助,而且要特别注重服务对象能力的发展,即所谓的“赋权”增能,从而通过受助者能力的增强使其能够更加有效的面对困难,这就是“助人自助”的理念,也是国际社会工作的基本要求。我国社会工作的产生和发展都受到了国际社会工作的重要影响,对“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也有高度认同。二、社会工作价值观在管理创新中的意义(一)使社会管理的目标更加贴近民众的需要并得到民众的接受与认同社会管理创新中的“社会管理”并不是简单的“社会问题管理”或“社会危机管理”,而是“社会问题管理和社会服务”的综合体,因此,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在实践中不应该局限于政府对社会的控制,而应该是将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的自制逻辑贯彻到社会管理中,正如社会工作中所强调的“为服务对象提供平等的服务”、“尊重个人的尊严与选择”“、责任心”,秉持这些伦理原则,社会管理中的举措、规划第1页共3页才能贴近人们的生活,才能避免社会管理中只见组织不见人的政策,也才能得到人们的接受与认同。(二)加速社会管理者思维方式与工作习惯的变革随着民主社会的建设,人们关于自身的主体意识逐渐加强,越来越难以接受政府以往依靠行政手段调配资源、以刚性手段实施管理的方式。而且长期以来,服务对象自身的尊严常常被忽略,使他们在接受管理与服务的过程中,自身的能力没有得到增强,自身改变不足,以至于“有问题找政府”的依赖期望更高,这使得政府部门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引进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认识社会工作伦理守则,有助于社会管理人员价值理念与工作手法的转变,例如,社会工作中蕴含的“以人为本”、平等、接纳、差别化的理念,使社会问题的解决中更关注其背后的成因,避免了政府刚性管理的缺陷;在社会救助中,社会工作更注重能力建设与平等发展机会,这就避免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冷漠,更体现了对社会变迁过程中公平合理分配社会资源的需求的回应。三、部门管理创新需要价值观建设(一)部门管理创新应当体现社会工作价值观部门管理中体现社会工作价值,可以起到以下两个作用:第一,引入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引导传统社会管理工作根本性变革。部门社会管理方式中融入社会工作价值观,能够缓解我国一直以来社会管理方式较为单一、“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使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工作有得到切实加强,进而有利于通过优质的社会服务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和效果,有利于推进“人性化服务、柔性化管理”。第二,掌握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为社会管理者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掌握社会工作价值观,能够加强政府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建设,提高他们在服务过程中关于伦理问题的警觉性,增强应对伦理问题的能力,提高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从而有力于建立更加和谐的党群关系。(二)社会工作价值观建设的思路1、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体现本土特殊价值在实务过程中,中国社会工作者常常会遭遇到价值观带来的困惑,比如对“诚信”的理解,西方人认为诚信是对上帝的忠诚,而中国人则认为诚信是对案主实话实说,第2页共3页是一种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这正是中西文化差异导致了我们在专业价值观认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