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农业信息化建设路径一、当前农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政府的引导力度不够在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做了许多工作,不断扩展了农业信息网络平台等基础设施的覆盖面,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建设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政府部门起着主导作用。政府部门统筹规划、统一指挥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法规政策的制定及具体的实施步骤。然而,我国政府部门在农业信息化的资金投入、法律法规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工作还不到位。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只制定了政策,却没有将其落实好,甚至有的地方政府更愿意在城市的发展上加大投资而忽视农村的建设,这就严重影响到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二)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信息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利用率关系到农业信息化的根本价值。我国有些地方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偏重于通信网络、终端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了通信能力却忽视了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采集、筛选以及数据库的建立没有成熟完善的方案,这些问题导致了农业信息资源采集等相关工作效率低下,信息资源的重复率高,信息挖掘的深度不足,数据的有效性低。(三)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我国虽然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但就其结构与设置情况来看,存在“倒金字塔”现象,即越到地(市)及以上一级,服务机构所占比例越高;越到乡镇一级,服务机构所占比例越低。这一现象与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初衷是相悖离的。另外,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领导重视程度的差异,我国许多农村地区,有的缺少收集、处理、传播信息的硬件设备;有的信息网络体系不健全、机构设置不合理;有的数据库信息资源更新速度慢、质量不高、实用性比较差等等,所有这些都对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与质量的提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四)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均衡,第1页共5页使得农业信息化发展也存在明显的地域性。一般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程度在东部沿海省份较高,不仅发展速度较快,农业信息服务的渠道也很多,这些地区的农民在发展生产过程中通过网络途径寻找市场信息;而在农业信息化发展基础较薄弱的中西部地区,由于受到地理环境、文化素质、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虽然有些地区实现了宽带到户,但农民获取农业信息的主要途径仍然只是电话、电视、广播等。(五)农业信息化人才缺乏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大批既精通计算机技术,又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而现有农业系统中信息人才总量相对较少,高层次人才紧缺,分布不均衡,越到基层信息人才就越少。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农村种养品种向精、细、杂方向发展,这就需要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然而,农村复合型的信息人才十分匮乏,尤其是乡镇、村一级更为明显,在这一层次上的信息服务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兼职人员,很难保证其在信息服务上投入全部精力。同时,我国农民文化素质较低,信息意识淡薄,利用信息资源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农业信息传播效率不高,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二、加快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思考(一)转变观念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农业信息化的过程,是传统思想观念和管理体制向现代观念和现代管理转变的过程。农业信息化绝不是简单的为服务对象提供信息的“告示牌”,它应该是通过计算机进行辅助决策,能随时提供各种服务的大系统、大平台。转变观念,首先要求政府运用更客观的决策主动去推进农业信息化,而不是被动地用机器去适应农业信息化。其次,要求政府进一步规范管理、提高效率、公开信息。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只有切实转变传统观念,才能坚定信念,积极主动地去推进农业信息化,才能更好、更快地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二)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农业信息化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政府必须从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和信息引导等多方面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第2页共5页入力度,鼓励社会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具有一次性投入大、投资回报周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