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业务学习材料手足口病业务学习一、什么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等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影响广大群众尤其是儿童的身心健康,所以必须高度重视。二、如何诊断手足口病。1、临床诊断病例(1)普通病例。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无发热。(2)重症病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功能障碍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有外周血白细胞增高、脑脊液异常、血糖增高,脑电图、脑脊液磁共振、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有异常。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需结合实验室检测做出诊断。若无皮疹,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2、聚集性疫情聚集性疫情一般是指1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班级(或宿舍)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自然村发生3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家庭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3、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是指在病例发病前2天至发病后7天有过近距离接触的下列成员中的儿童:家庭成员、同宿舍成员、同班级成员、共同就餐人员、共同玩耍人员等;或有其它流行病学联系的儿童。停课标准: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或1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第1页共4页病例,可建议病例所在班级停课10天;1周内累计出现10例及以上或3个班级分别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时,经风险评估后,可建议学校﹑托幼机构停课10天。三、如何预防手足口病。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个人预防措施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四、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1.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辟诊室(台)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台)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2.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3.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4.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5.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6.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第2页共4页处理;7.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患者增多或肠道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时,要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五、预防手足口病常用的消毒方法1、环境消毒要点a、不需要大规模喷洒消毒。b、只需要对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课桌椅、餐桌、婴儿床栏杆、楼梯把手等)、玩具、游乐设施、寝具及书本等做重点性消毒。c、清洁完毕的物体可移至户外,接受阳光照射,通过紫外线杀灭病毒。2、常用消毒方法a、一般物体表面(生活用具、玩具、交通工具等)。用含500-1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或0.5%过氧乙酸溶液擦拭消毒,小件物品可浸泡消毒,作用时间均30分钟。b、地面。用含500-1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或0.5%过氧乙酸溶液喷洒消毒,喷洒用量200ml/m2。c、食具、饮具则用含25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30分钟,或用高温(蒸气或煮沸)消毒10分钟。d、患者的衣物、毛巾、被单等可用煮沸消毒20分钟或用含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作用3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