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营口实验学校 王天权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精读课文。作者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生动优美的笔触形象地展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神奇,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抓住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进行细腻地描写。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是一篇很适合训练、指导诵读的好教材。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强,但他们的认识能力有限。而且在地域上离桂林较为遥远,虽然通过电视和网络等途径对桂林有些了解 ,但很少 有学生身 临 其 境 去 感 受 桂林山水的美丽景 色 ,故 而缺少 人文内 涵 。文中 的一些生偏 词 句 ,如 “ 危 峰 兀 立 ”“ 怪 石 嶙 峋 ” 等学生在之前 的学习 中 接 触不 多 ,这 会 阻 碍 学生对课文内 容 的理解 和体会 。因 此 在教学中 ,我 适时利 用 信 息 技 术 手 段 帮 助 学生理解 和感 悟 ,加 深 学生对文本的体 会 ,大 大 提 高 了学生的学习 兴 趣 。 教学目 标 1.抓住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特点,感 受 桂林山水的美好。 2.有感 情地朗 读课文,背 诵全文。 3.培 养 学生热 爱祖 国 大 好河 山、热 爱大 自 然的思 想 感 情。 教学重难 点 1.重点: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 2.难点: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 主要学习方法及策略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以读为本,在读中有所学、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得,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教法:引导点拨法、情境朗读法、以读代讲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朗读感悟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一)复习字词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桂林山水》(板书课题)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字词,小火车开起来,读一读下边的这些词语(PPT 出示:玩赏、无瑕 、扩 散 、攀登 、泰 山、骆 驼 、屏 障 、翡 翠 、波 澜 壮 阔 、水平 如 镜 、峰 峦 雄 伟 、红 叶 似 火、拔 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