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不废江河万古桥“感谢上帝,在走过这么多险要的路程之后,我见到了一座水城,见到几丝与故乡相似的景象”自秦蜀郡守李冰在都江堰凿造二江,成都便开启了富饶的天府时代。之后,这个城市陆续引江抱城,将更多的河流引及城市:锦江、金河、沙河、御河、磨底河……今天的成都,我们很难和“江城”联系起来,但昔日的成都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水城”。历史上的成都,因水网密布、桥梁众多而被杜甫称为“江城”。马可·波罗来到成都时,还不由得赞叹:“有一大川,经此大成(成都)……此川之宽,不类河流,竟似一海。”“我见到了一座水城”《尚书·禹贡》里称,“岷山導江,东别为沱。”在公元前 10 世纪以前,古蜀人就懂得利用岷山地势,引渠导江,使其低洼的川西坝1 / 6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子免遭洪水肆虐。《水经注》里也记载:“江水又东别为沱,开明之所凿也。”说的是公元前 10 世纪的杜宇王朝,在郫县建都,改渔猎为农牧,挖玉垒山(现都江堰市灌口山),分水到沱江。而这项工程比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还早了三四百年。千百年来,滋养成都人的府河、南河(又名锦江),从西向东贯穿城中的金河、御河,还有各条支流如磨底河、龙爪河、沙河(支流只是灌溉,并无舟楫之利),使成都水道密布、纵横交错,犹如水上之城。13 世纪末,马可·波罗经过汉中、广元,在连绵群山中连着二十多天鞍马劳顿,最终眼前一亮,出现了一处柔美恬静的平原,而平原的深处,竟是一个繁华似锦的都市。进入成都,马可·波罗更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街道旁交错的大小河流中,穿梭着不同的大小船舶,划着船做生意的流动小贩、桥下顽皮嘻戏的孩子,连同迷蒙的雾气,样样都让他想起万里之外的2 / 6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故乡威尼斯:“感谢上帝,在走过这么多险要的路程之后,我见到了一座水城,见到几丝与故乡相似的景象。”是生活之水,也是交通通道游锦江、府河是古代成都人的至爱,这一风俗可追溯到唐宋,清朝末期到民国,游锦江、赛龙船依旧是成都的盛大活动。从万里桥到九眼桥,游江的画舫和喧哗的笑语填塞锦江,岸边也是人潮涌动,往往入夜后仍然弦歌不绝。晚清人赵熙(尧生)有这样的诗句:“青羊一带野人家,稚女茅檐学煮茶。茏竹绿于诸葛庙,海棠红艳放翁花。”俨然一派田园野趣。看来,成都人好游玩、喜恬淡、安逸的性格,自古有之。河流不仅为成都带来了生活之水,还成了交通的主要通道。晋代人常璩的《华阳国志》上有从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