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填图在区域地质调查中的应用|地质填图摘要:数字地质填图是基于数字填图系统(rgmap)进行地质调查的一种新手段。本文结合1:50000南卜塔亥幅、银号幅数字填图经验,详细介绍了数字填图技术在区域地质调查中从野外到室内以至形成最终阶段成果的过程。说明数字填图实现了多源地学空间信息的计算机全程化和无纸化,提高了地质专题图件制作的精度和效率。关键词:数字填图;prb;区域地质调查传统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都是将所获得的各种资料记录在纸介质上,其强度大、费用高、效率低、更新速度慢。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开始试验研究地质调查野外属性数据获取、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开展计算机和gis、gps辅助下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1-7]。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地质图件的编辑制图[8],90年代中后期,开始计算机辅助野外数据采集系统的研制工作[9-10]。中国地质大学率先开发出基于“多s”集成的计算机辅助区域地质调查系统(geosurvey)[11],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01和2002年,相继开展了1/5万和1/25万数字试点填图,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2]。至2003年,研制开发了数字填图系统(rgmap)[13-15]。2004年,数字填图工作在全国正式全面展开,从此,我国真正实现了区域地质调查中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全程化。以下笔者将结合项目实施,介绍数字填图的具体工作流程,并在此基础上对数字填图方法的科学性、实用性及局限性进行尝试性探讨。一、前期数字化资料收集及装备准备(一)资料收集首先,选择并收集备齐合适比例尺的地形图数据或纸介质地形图作为数字填图中背景图层所需的数值化地理底图。1:25000数字地形图是在1:50000的基础上按有关规定放大、裁剪编制的,以此作为数字地质图及专题图的地理底图。其次,收集涉及测区的遥感、地球物理数据。例如:测区rs数据是从第1页共6页国家测绘中心收集到涉及测区的2000-2001时相etm+遥感数据。etm图像的数字处理与图像制作工作对遥感地质填图质量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经过多次变换、处理等试验,选定筛选波段的主要数据,进行计算机图像几何矫正处理、数学彩色合成处理、反差增强处理、遥感图像数字制图处理,合成基础图像及配套使用图像,供地质解译分析,利用gis、rgmap与rs的融合技术,动态监测和实时更新地质野外数据收集。地球物理数据可以是msi格式图像或矢量图像,这些数据在数字填图系统中作为gis数据采集的背景参考数据层,为野外的实地测量及室内的综合分析提供参考及预见性。再者,全方位多渠道的收集前人的地质资料,在分析研究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对测区的基本地层、岩石、构造进行野外检查、验证、补充,录入数字填图系统中作为一空间数据层,为野外及室内数字化过程奠定基础。(二)技术装备除常规填图所必须的技术装备外,还要求一些特定的硬件设备:如笔记本电脑、野外数据采集器、数码照相机、gps、活动硬盘、数码摄像机等;软件支撑包括野外采集系统和室内桌面系统,如rgmap、mapgis、arcinfo等。(三)图幅地质字典库的建立数字区域地质调查中的过程字典库的建立是数字填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填图过程中术语标准化的重要基础,而且对提高野外的工作效率,减少错误,提高记录质量有重要的意义。在出队以前,首先在研究前人成果资料的基础上初步编制图幅字典库。在野外踏勘过程中,初步查明不同地质单元的岩石组合特征、划分标志及构造变形程度,建立岩石地层单位,逐步完善字典库。在野外的地质调查过程中,填图人员就可以根据已有的地质字典,快速、准确的完成地质体的描述,对不同地质体的描述,仅需要根据各地质点上的具体情况,对字典的内容略加修改即可。二、野外数据采集野外数据采集是建立在严格的数据模型之上,这要求工作人员按照模型的技术规则记录及存贮,它包括野外路线调查第2页共6页(prb)与实测剖面(section)数据的野外数字化采集,是数字填图的核心。(一)野外路线调查首先,建立图幅野外手图库。在进行区域数字化填图过程中采用1:25000数字地形图(背景图层)为基础的prb手图数据库。其次,在野外地质调查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