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安全建设的水利投融资体系探讨1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概要1.1水安全内涵特征水安全一词最早出现在2000年斯德哥尔摩举行的水讨论会上。对水安全的经典表述首推2000年3月在海牙召开的以“21世纪水安全”为主题的世界部长级会议宣言,该宣言将水安全定义为:确保淡水、海岸和相关的生态系统安全,确保可持续性发展和政治稳定性,确保人人能够得到并有能力支付足够的水安全的成本,确保易受影响的人群免受与水有关的威胁。由于此诠释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安全性,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性,执政与施政目标的导向性,以及从用水公平性视角衍生的经济成本的合理性、极端态势下水资源的稀缺性等方面的内容作了概括性表述,使得水安全的内涵呈现可持续性特征、相对和动态性特征、技术与管理相互协调性特征、预警和应急性特征等,并随着国家、地区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执政目标的差异,形成不同的、有所侧重的水安全内涵。在我国,对水安全一词的解释尚无公认定义,比较普遍的诠释为:在一定流域或区域内,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水资源、洪水和水环境能够持续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规模,能够维护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状态,即为水安全。近年来,也有一些学者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表现,从水生态文明建设、水经济制度学科构建、水利现代化导向等视角,对水安全内涵作一些拓展性的研究,比较典型的表述有:水生态文明的内涵就是水安全内涵的具体体现;水安全内涵就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公平有效、制度可达[3];水利现代化导向的目标就是国际水准的水安全标准。可见,水安全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具体的特征:①水安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约束和条件支撑;②水利发展的体制安排和考核标准是水安全系统建设的目标导向;③水安全的地域性和局部性特点,决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水利保障能力建设必须协调一致;④影响水安全系统建设的多因素调控,需要通过水利投融资行为进行资源整合。第1页共8页1.2南通水安全保障体系构建南通水安全以实现“防洪减灾安全可靠,水资源配置优化合理,农村水利标准全面提升,河道生态健康优美,管理保障健全高效”为总体目标,形成了水安全保障能力的体系建设,实现了“江海安澜、水韵南通”的水利愿景。(1)防洪减灾体系。以江海堤防为屏障,骨干河道为框架,区域河道为基础,建成标准较高、功能完备、区域协调、能力可靠的防洪、排涝体系,有效防御洪涝灾害,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2)水资源科学配置体系。根据南通水资源禀赋条件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构建水资源配置优化、利用高效、承载富裕、管理规范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使水资源环境约束明显缓解,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3)灌排标准提升体系。建成标准较高、布局协调、功能齐全、集约利用、技术先进、装配施工、服务到位的现代农村水利工程体系和农村水利服务体系,形成与现代农业相协调的农田灌排模式,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水利基础保障。(4)河道生态健康体系。树立健康河道理念,实现水利综合管理,协调水土资源利用,改进水利治理模式,建成具有水系畅通、水体清澈、水景优美、生物多样的生态河道工程体系,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水生态环境保障。(5)管理保障政策体系。建成法规政策系统、规划设计先进、工程功能完备、建设管理有序、资源管理有力、消耗补偿及时、资金投入稳增、管理服务规范、装备科技先进、行业队伍稳定、行业软实力全面提高的水利管理服务与保障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有力的管理保障。2南通水安全建设投融资规模结构分析2.1财政投入规模分析南通20XX~20XX年水利财政性资金实际投入为64.21亿元。从资金筹集来源细分,中央、省级财政筹集投入14.5亿元,市县级财政筹集投入8.31亿元,融资等社会投入11.4亿元。20XX~20XX年投入来源如图1所示。2.2水利投入结构分析从财政支出方向看,投入重点工程16.35亿元,投入农村水利18.27亿元,投入城市水利10.96亿第2页共8页元,用于管理及其他支出5.77亿元。20XX~20XX水利投入结构如图2所示。2.3地方水利投入占可用财力比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