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核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α 粒子的散射实验,理解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知道原子核的基本组成.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设疑、解疑、探求规律的分析推理能力;启迪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以学科教学为载体,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三、德育目标 进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感悟物理学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通过α 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分析建立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 从宏观探测的结果怎样构建正确的原子微观图景. 教学方法 在本节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及课件设计上,把学生的参与和启迪学生的思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感悟物理学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等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始终以实验结果为依据,突出以“发现”为线索,抓住层层分析、揭示本质这一关键.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系统及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设问]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吗?如果不是,那它的结构是什么?人们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思考]„„ [教师点拨]人们认识原子核首先是从发现电子开始的. 二、新课教学 (一)电子的发现和汤姆生原子模型 1.电子的发现:1897 年,汤姆生(英国)实验依据:阴极射线 对阴极射线装置作一简介,在封闭的玻璃管内有两个电极,抽出管内的空气(压强在10-2 m m Hg 以下).当两极间加高压时,从阴极发出一种射线叫阴极射线,它能使对着阴极的玻璃管壁发出荧光.在 19 世纪 70 年代已有人提出它是带负电的粒子流,但实验证据不足. 提出汤姆生对阴极射线通过怎样的实验和分析来确认电子的呢?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出下面的问题. 2 .电子的性质 对汤姆生的研究过程可以用以下 3 个问题来层层揭示: (1 )怎样确定阴极射线粒子是否带电及带电的电性? [教师点拨]什么能对带电的粒子产生作用? [学生回答]电场或磁场. [教师点拨]那么怎样确定阴极射线是否带电? [学生回答]让阴极射线进入电场或磁场,根据其是否发生偏转及偏转的方向就可以确定是否带电及带电的性质. (2 )怎样确认阴极射线粒子的性质,如何确定其质量、电量或荷质比? [学生讨论]基础较好的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大都可以想到,让阴极射线进入电场(或磁场)中发生偏转,测出其偏转的的距离(或在磁场中的旋转半径),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