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治理社会公众合作路径研究摘要。水污染是我国着力解决的环境问题,整合行政力量和社会力量共同治理水污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政社合作治理水污染面临着多重困境。文章构建囊括“合作意愿—合作能力—合作行为”的分析框架,通过剖析h市“治水五人组”实践,探究水污染治理领域政社合作的实现路径。目标一致和资源依赖推动了“治水五人组”成员形成合作意愿,而制度与培训双重供给促使合作双方具有合作能力,合作行为则表现为日常巡河、河长固定活动日、河长论坛。要实现水污染治理的政社合作,应当促进合作双方对合作目标的高度认同,赋予社会公众合作身份且提供能力培训,形成以信息技术和会议活动为载体的合作行为,并推动合作双方建立增效式合作关系。关键词:水污染;合作治理;合作意愿;合作能力;合作行为一、问题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水污染是我国着力解决的环境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国水污染治理力度加大,水质有所提升,但是水污染治理形势依然严峻。实践表明,水污染的有效治理能够带来生态、经济、民生、文化等多个方面的良好效应。不仅能够提升水质和优化水环境,还有助于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改变当地公众的生活方式。因此,如何有效治理水污染成为理论界与实践部门共同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国家积极推动水污染的政社合作治理。党的十九大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文件要求,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建立“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水污染防治新机制。由此,整合行政力量和社会力量共同治理水污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合作治理并不是简单地将多元主体放置在一起。合作治理具有复杂性,不同主体在利益、目标、注意力、偏好、能力、资源等方面存在差第1页共14页异,决定了合作治理实践不可避免地要去克服这些差异。合作治理过程容易遭到保守主义、目标平衡、激励、掌舵、文化建设等挑战。一些地方的政社合作治理水污染实践,已经出现了合作意愿不足、责任不清、合作关系不稳定、交易成本高等问题,不仅损害水污染治理的社会群众基础,而且影响政府公信力和政府形象。为有效治理水污染问题,h市积极探索政社合作实践,并于20XX年建立形成了囊括政府成员和社会公众的治水团队,成为该市水污染治理的重要力量。本文构建分析框架,深入剖析h市“治水五人组”,探索水污染治理领域地方政府与社会公众合作的实现路径。二、水污染治理中政社合作的分析框架(一)水污染治理的政社合作需求。治理在水污染问题的预防与解决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如果存在一个有效的治理体系,人类与水环境互动时,就可以以某种形式避免污染问题。长期以来,水污染治理主要依赖于政府的力量。在明确流域、河流、河道等归属地政府及其部门的治水责任时,地方政府运用命令、控制等强制手段或收费、排污权交易等经济手段,对水环境破坏行为进行规制。然而,这种治理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水污染治理中政府失效的具体表现包括:一是地方政府水污染治理的激励不足。绩效考核指标是地方政府行为取向的主要依据。虽然近年来生态环境类指标在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中所占比重有所上升,但相较之经济类指标,地方政府对其关注度仍然不足。水污染问题具有外部性,界定水污染治理成效的归属将面临一些困难。为此,来自中央的环保类报告一直要求落实地方政府的环保责任。二是水污染的属地化管理面临区域分割和职能碎片化的挑战。有研究指出,与水污染治理直接相关的部门超过15个,且这些部门之间存在着职责边界模糊等问题[1]。职能碎片化意味着价值理念碎片化、资源和权力分配碎片化、政策制定和执行碎片化。这些碎片化导致属地化管理难以有效解决跨部门、跨地区的水污染问题。三是水污染问题涉及的利益主体越来越多元化,且关系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仅仅依靠行政力量的治理方式难以有效协调多元的利益相关者。合作治理成为水污染领域治理方式转变的主要方向。第2页共14页实际上,合作治理作为解决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