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经历过五大经济危机:1970 年代的石油危机、1989 年的泡沫经济危机、1997 年的亚洲金融风暴、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危机以及最近的全球经济危机。创伤最深者,莫过于1989 年末那场似乎祸起萧墙的泡沫经济大崩盘。1989 年底至 2001年秋,日经平均指数由 38915.87 点直线下挫到 10195.69 点,缩水 70%;而 1991 年至 2002 年,日本住宅用地价格累积下跌 36%,商业用地价格下跌了 62%,其中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圈,跌幅高达52.1%和 76.1%。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不仅刺痛了日本社会,也撩动着许多中国人的敏感神经。因为今日中国与经济泡沫破碎前夜的日本有许多类似的表征: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中国已经开始向海外大规模输出资本、所谓的“北京共识”或“中国模式”为许多国际学者所追捧……在种种“历史惊人的相似”中,人民币面临的巨大升值压力与以房地产为首的资产价格飙涨更让人们疑问:“中国会不会是下一个日本?”本文结合时代大背景来透视 1989 年的危机,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日本经济危机的启示意义。在马克思主义学者看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周期性昭示着这样一个论断:发生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它什么时候发生、诱因又是什么。对于 1989 年日本经济崩溃而言,通过事后的回顾,许多人得出了《广场协定》签署——日元大幅升值——房地产等资产价格飙涨——经济泡沫破碎这样一个线性的因果链。一、泡沫经济的有关背景(一) 美国的“滞胀”与“里根经济学”。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当罗纳德•里根宣誓就任美国第 49 届总统时,美国经济正为严重的“滞胀”所困扰。1980 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为 13.5%,失业率为 7%,经济增长率为-0.2%财政赤字高达 738亿美元。里根指出:“我们正馅入自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国家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之中,我们必须开辟一条改革和重振经济的道路。”(里根,1991)为此,里根政府以供给经济学派、货币主义和新古典综合派等作为理论基础,制定了美国“经济复兴计划”,史称“里根经济学“。“里根经济学”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1)削减联邦政府支出;(2)降低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3)放松政府管制,减少政府干预;(4)反通胀的货币政策。其中,降低税率和减轻纳税人负担是“里根经济学”的核心。里根认为,“税率低则国库盈;税率高则国库空”。要想国民富裕、国家富强,应该从减税开始。只有降低所得税率,人们收入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