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三国中的所有成语典故 篇一:《关于【三国演义】的成语典故》 关于《三国演义》中的成语典故内容 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魏国把蜀汉灭亡后,后主刘禅被迫迁居到洛阳。有一天,魏国的司马昭请刘禅喝酒,给他特意表演了蜀地的舞蹈,当时在场的人看了都感触颇深,十分难过,可是刘禅却毫不在意,还笑嘻嘻地欣赏。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感慨地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了今天,也帮助不了这个昏庸的君主。随后司马昭问刘禅想不想回蜀国,刘禅高兴地说:“此间乐,不思蜀!” 后来人们用“乐不思蜀”比喻乐而忘返,或者表示身处幸福之中却忘了过去的痛苦。 不知所云: 三国时期,蜀国南部彝族头领孟获,兴兵反蜀。诸葛亮为了维持安定局面,积聚力量,派人前去安抚。经过几年,蜀国恢复了元气,兵强马壮,粮食充足。公元225 年,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南征孟获。他七次俘虏孟获,又七次释放,孟获终于归于蜀汉。南方平定后,诸葛亮决定出师伐魏。临行前,他给刘禅写了一份表章《出师表》。《出师表》中,诸葛亮规劝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严明赏罚,虚心纳谏。最后,诸葛亮写道:“临表涕泣,不知所云。”表达他恳切、激动的心情。安排妥后,诸葛亮亲率大军向汉中前线进发。后主刘禅率百官把他们送出成都城外十里多远。 成语“不知所云”就因此而得名。 万死不辞: 东汉末年,朝政大权落在奸臣董卓手中。董卓骄横拔扈,出入宫廷用皇帝的仪仗,又从民间选来八百美女,供他玩乐。司徒王允见董卓如此嚣张,很为汉王室担心,但又无法除掉董卓,心中十分烦恼。一天夜里,他到后花园散心,忽然听到有人在牡丹亭畔长吁短叹。走近一看,原来是貂蝉。王允问道:“三更半夜,你为什么来这里唉声叹气?”貂蝉回答说:“大人把我抚养大,我虽然粉身碎骨,也不能报答。近来见大人双眉紧皱,知道必定是为国操事,所以心中忧伤,但不敢询问。今天又看见大人发愁,因此,也长叹短叹起来,想不到被大人发现。如果大人有用到我的地方,我一定效力,虽万死也觉不推辞。”王允听了貂蝉的话,忽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马上给貂蝉跪下,纳头便拜。貂蝉慌忙扶起。王允流着泪说:“眼下朝廷危如累卵,贼臣董卓将要篡位,朝中文武无计可施。董卓有一个义子吕布,骁勇善战,天下无有敌手。方才听了你的话,我想出一条“连环计”来,先把你许配给吕布,然后再暗中献给董卓。你去离间他们父子两人,让他们因为想得到你而互相仇恨, 2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