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春节民俗调查——何志樑春节到了,全国上下都在欢庆春节。全中国的迎接春节的习俗大体上都是相同的,如除夕吃团圆饭,初一去拜年,初二回娘家等等,但是各个地区都会有其地区所特有的过春节的习俗,我是土生土长的顺德人,自然要对顺德的春节民俗进行一番调查。每年春节,顺德民间总有不少流传久远,习以为常的风俗。不过,从这些人们熟视无睹的风俗中,若我们能从一个故事、一段传说甚至是一种习惯中探赜索隐,钩沉回溯,并在热闹非凡的喧哗中辨析那沉积日久的历史与文化痕迹,还原其真面目,或许对我们身处其中的顺德文化有一个更直接与理性的了解与理解。通过调查,我了解到了一些应该是顺德特有或比较突出的春节习俗:(一)堆英雄顺德以前在旧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的小除夕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风俗叫“堆英雄”。这个风俗流行在乡间。陈荆鸿先生回忆说,每年十二月二十四入夜后,大人们都拿着一个畚箕,放上一些禾秆草,一起放到门外烧掉,一边烧,小孩一边提着小灯笼在门口齐声用乡间俚语唱着儿歌:英雄英雄,日头红,富贵翁,白须公,担银入门栊。另外,每家都在门栊头、酒醋埕、米缸盖上点一盏小油灯,让一室尽光明。因而清末有一首竹枝词描绘其景:毕竟英雄何处唤,嫁家先点醋埕灯。这一古老风俗现已难寻旧迹。笔者专门询问了一直留意顺德风俗、家住容桂的书法家周冠登先生,他说小时候曾依稀听别人说过这种风俗,但从未经历和见过。不过,奇妙的是,在番禺的小谷围上也有“堆英雄”的说法,但内容稍有差异。他们是将旧年的春联撕下来和红纸一起焚烧,燃起熊熊烈火。因在广东话中,春联的“红”与英雄的“雄”同音,因而他们以此期盼来年生活如火般红火。或者这是自远古一直流传至今的一种对火的崇拜遗风吧。因在古人眼中,能杀菌灭瘟的火具有神秘的力量。顺第1页共8页德人至今称“搬家”为“搬伙”,其实应写作“搬火”,因为原始时代火在他们生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个家庭搬迁,他们最关注不是家具,而是那不灭之火。这一民俗到现在已经十分少见了,调查当中发现,我们这一代人几乎全部都不知道有这样一个习俗,我得知这个习俗也是走访了老一辈的人才知道的。可以说,这个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逐渐淡化于我们的生活。(二)逛花市行花街这个是广东的传统习俗。没到年廿七,顺德各乡各县便已选好了地址,摆开阵势办花市。逛花市,行花街,然后买些花、回家过春节是每年必不可少的,把万紫千红带回家中,寓意一年花开富贵,万紫千红,大吉大利。顺德人选的过年植物一般有两个原则:要不植物有好听的名字,如:柑(与金谐音)、桔(与吉谐音);要不就是看上去大富大贵艳冠群芳的,如:牡丹、菊花。除了这些,桃花也颇受欢迎。顺德有一个叫连杜的乡,世代以种植桃花为业,这更助长了过年插桃花的风气。桃花寓有:“大展鸿图(红桃)”之意。一树桃花开满枝,是一团粉红,娇艳动人。桃花往往从桃花地买回来,便宜的要四五百元一棵,中档的千来元一棵,高档次的六七千元一棵,亦不足为奇。桃花购买回来后一般插在昂贵的大花瓶中,有心思的人,还会将零钱放入红包中,用红线穿好挂在桃树花稀的地方,以弥补花中空缺之处。这一习俗可以说是调查当中最多出现的了,每年的年廿五到年三十,顺德都会有大型的花街,而顺德人们最喜欢的应该也就是逛花市了,买上各种各样的花装饰家居,带来一年的好运。(三)利市钱每到大年三十,顺德昔日便有“祀祖,家人聚饮”,曰“团年酒”。团坐达旦,曰“守岁”等习俗。昔日苏东坡也有“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的诗句。在顺德,当年长辈有“相遗以物,曰‘馈岁’”的习俗。其中,自然有压岁钱。“压岁钱”本质是“厌胜钱”。“厌”第2页共8页即“魇”,“厌胜”就是“战胜妖邪”。故老相传,一年当中小孩可能会碰到各种病灾,此钱傍身,可除病灾。后来音义讹传,便成为今天的“压岁钱”。“利市”钱的演变也大致相同。北方管这玩艺叫“喜钱”,但顺德人一直沿用古俗称“利市”。其实这一说法宋代就有。当时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娶妇》就将“喜钱”唤作“利市”。他写道“娶妇至儿家门,从人及家人乞觅利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