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醫對慢性腎功能衰竭的認識和治療 熊曼琪 1 . 中醫如何認識慢性腎衰? 慢性腎衰是多種腎臟疾病發展到最後的共同結局。根據它常見的原發病、演變經過、臨床表現和預後情況,一般認為中醫古代文獻中關於本病的記載,散見於「水腫」、「關格」、「癃閉」、「溺毒」、「虛勞」等病証中。 「關格」是指小便不通與嘔吐並見的危急重症;「癃閉」是指小便少點滴而出,甚則閉塞不通;「溺毒」泛指尿毒素不能從小便排出,因而導致頭痛而暈、視物不清,甚則神昏痙厥、不省人事等;「虛勞」是指因勞致虛,積虛成損的一類病証,表現為虛弱疲乏、動作少力、面白無華、四肢不溫等。以上這些都和慢性腎衰病程中不同階段所出現症狀相類似。 慢性腎衰的病因,中醫認為一是臟腑虛損,二是外邪侵襲。即由其他慢性病、先天不足、後天失養、六淫侵襲、七情所傷、勞倦過度、藥物損害、房室不節及腎虛或年老腎氣自衰等各種原因的影響而削弱身體正氣,使抵抗力下降,陰陽平衡失調,加之外來風熱、濕熱等乘虛內侵臟腑所致。 2 2. 慢性腎衰與中醫腎虛有何關係? 腎是中醫五臟之一,爲“先天之本”,具有藏精、生髓、通腦、主骨、主水液等功能。所謂“腎虛”就是指腎的上述功能虛弱,臨床表現爲腰脊酸痛、腿酸軟或足跟痛;耳鳴或耳聾;發脫齒搖;尿後有餘瀝或失禁;性功能減退;不孕及不育等症。 中醫腎虛不等於慢性腎衰。中醫和 西醫是兩個不同的醫學體系,兩者的理論、名詞術語至今尚 不能完全相通。慢性腎衰患者可以在某一階段出現中醫所 稱的“腎虛”證,但“腎虛”不等同於慢性腎衰。慢性腎衰也並不都適用補腎中藥來治療。 3. 中醫治療慢性腎衰有哪些方法? 慢性腎衰病情較重,表現複雜、變化多端,難以用一張處方、一味藥物、一種方法解決,必須採取一系列的綜合治療措施,包括內服藥物、灌腸療法、浴汗療法、針灸療法、飲食療法、中藥外敷等。這些療法各有針對性,相互協調,標本兼顧,根據病情需要,聯合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方法治療,往往可達到較好的 3治療效果。 4. 慢性腎衰正虛諸証如何辨証論治? 慢性腎衰多表現為正虛邪實。正虛是指氣血陰陽虧損和臟腑功能障礙,尤以脾腎兩虛為主。可分為下列四型分別論治。 (1)脾腎氣虛 症狀:怠倦乏力,氣短懶言,納少腹脹,腰酸,腿軟,口淡不渴,大便不實,夜尿清長,甚則畏寒肢冷,腰部發冷,脈象沉弱,舌淡邊有齒痕。 治法:益氣健脾補腎 方藥:香砂六君湯合二仙湯加減 (2)脾腎氣陰兩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