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依法收贷难点与对策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难点与对策一、农村信用社改革现状农村信用社作为合作金融组织,是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基础力量,在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村信用社改革一直以来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经过深入调查,发现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1)产权关系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核心和根本,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具有50多年发展历史的农村信用社,其产权关系表面上是明确的,而且一般认为是“法人产权”,由社员入股组成,而实质是产权始终未明晰,法人产权也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2)农村信用社虽然按照合作金融组织的要求建立了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并推行“一人一票”制,但由于农信社的长期“官办”和复杂的产权关系,加之农民民主管理意识不强、文化素质低、经营水平低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作为理论上较为理想的“三会”制,实际上只徒有虚名,治理机构残缺不全。(3)目前许多地方的农村信用社由于不良贷款损失较多、亏损严重,处于严重的资不抵债的局面,沉重的历史包袱已经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一个困境等等。二、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难点1.产权关系不明晰,风险责任难于落实。农村信用社的产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社员股金;二是股金外积累;三是历年亏损挂账。农村信用社的资本金严重不足,甚至出现资不抵债的现象。由于大部分社员股东实际上未能参与行使对信用社的经营、决策和监督权,由社员直接承担农信社经营风险责任显然不合理;而国家又未入股信用社,由国家财政承担全国农信社的经营亏损也是不现实的。由于产权不明责任不清,致使信用社的风险责任难于得到真正的落实。2.农信社不良货款问题突出。一是现行的不良贷款统计口径不利于改革目标的实现。增资扩股完成以后,农信社的工作重点转向不良贷款的清收,以达到票据兑付的条件。改革设计第1页共9页者的意愿是好的,但由于现行“一逾两呆”的不良贷款统计口径存在弊端,再加上贷款形态没有按此口径真实反映,现实情况可能事与愿违:第一,“一逾两呆”的不良贷款统计口径不能真实反映信贷资产质量。仅仅以是逾期来衡量一笔贷款的质量和安全系数是不科学的;第二,“一逾两呆”的不良贷款统计口径容易掩盖真实的信贷资产质量问题。如把贷款的期限放长些,即使客户的经营已经出现了问题甚至影响了贷款的安全,但只要贷款还末到期,那它按此分类口径就是正常的;第三,有的农信社没有按“一逾一呆”的不良贷款统计口径来真实反映形态,造成年底的数据不真实。二是不良贷款率下降难,资产结构有待优化。票据兑付条件的实现很大程度取决于不良贷款比率的变化。经过近几年的清收,农信社剩下的不良贷款都是硬骨头,难于追收,要想在短短的几年内达标,难度很大。3.对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重要性认识不足。众所周知,农信社改革目的是要“花钱买机制”,就是要明晰农信社产权,转变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但在实际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误差,突出表现为围绕“钱”做文章,局限于如何得到政府的资金扶持、如何得到央行票据等,而对完善农信社法人治理结构这一改革核心并末给予过多关注。4.政策性经营与商业化运作矛盾突出。农村信用社是入股社员为了寻求获得良好服务而组织起来的组织形式,参加者既为了谋求服务,也为了获取投资回报,因为利润是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服务能力的基础,同时利润还是对入股社员投资回报的唯一资金来源。既然要获取利润,信用社就要实施商业化运作,而国家对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就是要立足农村、服务三农、充当农村金融主力军。在我国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主要表现在:农作物生长周期长、生产成本高,产品价格低、且极易遭受自然灾害,而政策规定农村信用社必须要确保90%以上的信贷资金投入到三农当中。这就是说农村信用社不能自主经营,没有选择优良客户的权利,在“三农”这个弱势产业面前,农村信用社根本无法保证利润的实现。虽然国家对农村信用社也注入了一定的支农再贷款给予帮助,但是却没有制定相应的风险补偿措施,第2页共9页运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