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系统构建与金融革新一、引言现代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信用经济。从一般经济学意义上来讲,信用是一种有偿的借贷关系,包含信任、遵守诺言、实践成约等多重含义。而金融的产生是由市场关系派生出来的一种借贷关系,它是以双方恪守信用为前提。若失去了信用,金融业就失去了基本的道义基础,一切活动也无从谈起。特别是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阶段,金融业已从简单的货币媒介渗透到社会经济的每一个领域,金融与信用的关系更加密不可分,发展到了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状态。良好的信用环境可以促进金融业的良性循环和高效运转,而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也会对信用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相反,恶劣的信用环境将给金融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是发展金融、提高金融效率的基本保障。农村金融作为整个金融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信用环境对农村金融发展而言,也是同样重要的。信用体系则是关于征信、评级等一系列规范的总和,它对一国金融改革发展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曹凤岐(2003)[1]所认为:“没有一个完善的信用体系,不可能建立完善的金融链条;没有一个完善的金融链条和金融市场,就没有中国经济的发展。”20XX年10月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制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①。2004~20XX年连续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针对“三农”问题,提出建设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②,也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基础所在。近年来,在中央的支持下,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国内相关学者关于信用体系建设也做了诸多研究,如林清泉、张建龙等(2007)[2]用模糊推理系统构建了个人信用模糊评估;熊学萍(20XX)[3]则重点分析探讨了影响农户金融信用度的主要因素。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信用对金融的作用机制,探讨中国农村信用的多重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构建农村征信体系,以便更好地为农村金融改革和“三农”发展服务。第1页共6页二、信用对金融的作用机制探讨在早期经济学者的研究文献中,就已开始探讨信用与金融的关系。如社会学家granovetter(1973)[4]运用“嵌入性”观点①,把人际关系连带与信任相结合,发现关系网络和编织在网络中的道德价值观念承担着维持非正规金融组织运行的功能。由此,人际关系的信任可以转化为金融借贷的信用,从而实现了将人际互动带入经济学分析之中,做出了对人的经济行为更有力的解释。社会学家关于中国人信任的论述中,最为推崇的首推韦伯。他区分了两类信任:一是以血缘性社区为基础的特殊信任(particularistictrust);二是以信仰共同体为基础的普遍信任(universalistictrust)。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分析认为,中国人的信任是“建立在亲缘或类似亲缘的纯个人关系的基础之上的”②,是一种凭借血缘关系共同体的家族优势和宗族纽带而得以形成和维续的特殊信任,而对那些置身于这种血缘家族关系之外的他人而言,中国人则要表现为一种普遍的不信任,并认为中国社会缺乏诚信的根源就在于中国文化的特点。福山则进一步引用和扩展了韦伯的这一论断。他在1995年出版的《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一书的假设前提就是:一个国家的福利以及它参与竞争的能力取决于社会本身的信任程度③。福山研究信任的思路是:建立在宗教、传统历史习惯等文化机制之上的信任构成了一个国家的社会资本,国家信任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规模,从而影响该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而金融就是“资金融通”的简称,即以现有的钱财换取将来获得更多收益的预期,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信用的一种展期(杨小玲,20XX)[5]。国外学者较多从社会资本的维度来探讨信用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如guiso,sapienza等(2004)[6]则通过对意大利金融业的实证研究认为:社会资本是导致意大利不同地区金融发展差异的关键因素之一。garret-sen,lensink等(2004)[7]的研究也强调社会规范会对股票市场资本文化产生重要影响。沈钦华、谈儒勇等(20XX)[8]等利用1990~2007年中国经济数据,实证分析了信用规模及结构同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二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