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要进行第二次改革一、农村发展和改革的回顾农村在实行“政社合一”、“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以后,实行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平均分配的体制,这种体制不适合农村生产力的要求,不符合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严重挫伤、压抑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所以农业生产长期停滞徘徊,粮食和农产品严重短缺,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阻碍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1960年以后,党和国家在农业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墓础,把农业放在一切经济工作的首位,先后采取的政策包括:整风整社;反“五风”;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大搞“四清运动”;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号召农业学大寨,全国开展学大寨运动。毛泽东同志亲自提出:大寨能做到的,为什么别的农村做不到。一年不行,二年不行,三年四年总可以了吧。但是,这些政策总不见效。农村生产就是上不去,粮食严重短缺,直到1978年,全国人均占有粮食只有633斤,同1956年相比,只多了19斤;8亿人搞饭吃,饭还不够吃,只好靠进口粮食来弥补。农民年人均分配收入只有70多元,全国有1/3多的农民,也就是有约2.5亿人处在连温饱都解决不了的贫困境地。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农村进行改革,在全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根本上改革了统一经营、集体劳动的人民公社体制,把土地等生产资料交给农民家庭自主经营,农民有了自主权,农民得到了实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到1984年出现了历史上空前的“卖粮难”,可以说初步解决了吃饭问题。对于这段历史,时任中共XX省菏泽地委书记的周振兴有个很妙的总结,他说:农业为什么上不去。农民为什么穷。农民是被绑穷的。当时的一套办法(指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统购统销等体制)把农民的手脚都捆绑了起来。农民干不了,农业生产就亡不去,越绑越穷,越穷就越绑得紧,陷入了恶性循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松了农民身上的五花大绑,农民可以干活了,农业生产就上来了。这是很有道理的。第1页共12页1985年改革实行了20多年的粮食统购政策,改统购为合同定购.保留对城市居民的统销,这本来是继续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大举措,但因配套政策不当,1985年粮食减产7。为了保证对城市居民的平价粮食供应,1986年把合同定购改为农民一定要完成的任务,实际又回到统购的老路上,用加强基层干部的工作、通过行政力量来完成定购等任务。从此,农业生产进入了新的徘徊期,农村问题此起彼伏:时好时坏。对此,我们没有继续深化农村市场经济取向的新的改革,而是采取了一些计划经济制的办法,并且继续加强行政控制。于是,为了解决农村问题,农村乡村两级干部队伍不断膨胀,国家又没有财政支持,反而还把农村义务教育等支出转嫁到农村,农民负担重了,干群矛盾突出了。所幸的是,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基本经济制度未变,农业生产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还是持续发展的。到1996年获得又一个特大丰收,粮食总产量超过了1万亿斤,从此,农产品供给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目前,农村的基本形势可以这样概括:农业问题基本解决了,但农村问题、农民问题还没有解决。国家在1993年就提出了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这是针对要解决农村、农民问题提出的任务。但10年过去了,农民收入就是上不去;1997年以后,纯农户(占全体农民的60)的收入是逐年下降的;农民负担下不来,从各地的统计数看农民负担都在年纯收入的5以下,但实际在10以上。经济问题解决不了,农村社会也就难以安定,各地农民上访上告和群体事件逐年增多。2000年在全国上访上告和群体事件总数中农村事件所占比重首次突破50,超过了XX县区的总件数。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一再强调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来解决。近几年可以说是年年讲,月月讲,逢会必讲,也采取了一些具体解决的措施。2002年1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思想,会后各地都采取了一些落实的步骤。但据笔者2002年到江苏、河北、广东、甘肃等地农村调查,总体说来,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