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移民社区建设研究摘要。20XX年开始,陕南地区开始组织了大量的移民安置活动,本文主要梳理了90年代以来国内外生态移民及社区文化重构的相关文献研究,一方面丰富生态移民地区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也力争为陕南地区的移民安置建设提供积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关键词:生态移民;文化重构为了改善陕南地区人居环境现状,XX省政府于20XX年实施了陕南移民搬迁工程。陕南移民搬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的最大规模的移民搬迁工程,搬迁移民240万人,比三峡移民多100万人。移民搬迁是集地质灾害移民、洪涝灾害移民、生态建设移民、扶贫移民、工程移民为一体,对推进城镇化建设、改善低收入群体生产生活环境、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大意义。陕南移民搬迁规划十年完成,目前已开展两年有余。认真总结移民搬迁的工作成效,分析政策执行和落实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的举措,对促进小康社会建设、发展民生经济,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1移民搬迁与社区文化重构移民搬迁是指政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为改善人居环境、缓解生态环境恶化等实施的移民活动。移民搬迁是一项负责的综合性工程,涉及到经济、政治、人文、生态以及建筑规划等各个领域。同时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移民群众要面临入驻新社区、适应新环境、建立新的社会关系以新的社区文化等问题。在这一动态过程中,移民主体原有的文化被破坏,社区及社会关系都发生变化,需要在新的环境中重新建立文化网络。从而实现社区文化的重构与整合。2我国农村移民社区的研究进展我国关于农村移民社区的研究工作是由20世纪90年代政府推动的山峡工程移民引发的[1],开展相对比较晚。因此,关于农村移民社区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经查阅资料和文献,发现有关的文章只是在一些期刊论文上,目前尚无专著,也没有一个比较成熟的研究体系[2]。目前,国内学者关于农村移民第1页共4页社区的研究大多是针对于工程移民,从经济学、社会学、人文等角度对农村移民社区进行研究论证。鲜有文章从生态的视角,统筹农村移民社区的全局发展进行研究。以研究工程移民农村移民安置模式问题为主。高齐《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新模式初探》文中提出通过兴建移民城的方式组团安置农村移民,集中实现非农化的转移,从而提高农村移民的生活水平、库区社会稳定以及资源开发等都有着非凡的意义[1]。以研究农村移民社区基础设施供需关系的为主。段玉瑾《农村移民社区生活设施供需错位现象的考察》提出通过农村移民社区基础配套设施的系统化、完善化的研究,为更好的发展农村移民社区具有积极意义[2]。以研究农村移民社区移民适应性现状为主,农村移民安置社区的考察,从社区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生产劳动方式、风俗习惯描述了外迁移民社区适应状况,分析了影响移民社区适应的主体因素,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3]。2.1我国农村移民社区工程现状分析目前我国农村移民社区工程的开展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在1985~1995年之间,在三峡工程库区移民进行了搬迁安置试点,让首批移民从坝上库搬迁到向家店村,这次的移民搬迁采取了村落归并和探索农户村移民的安置模式。在1988~1999年间,我国在宁夏、甘肃、新疆等西部省和自治区开始采取了异地安置扶贫方式探索移民的安置模式。而且随着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云南、贵州、蒙古和宁夏组织开展了异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并于后来推广到了9个省或自治区。从2005年起我国的移民快速发展,在“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移民5万,宁夏移民工程的规模达到了20万,XX省从南部的干旱贫困山区移民到黄河灌区达20多万人,XX省从东部环境恶劣地区向柴达木盆地移民达10万,XX省从北部的石灰岩山区向XX市郊等地移民达10多万,此外,XX省XX县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XX省森林腹地、黄河下游滩区等区域也实施了大规模的移民工程。在20XX年,陕南按照XX省政府的总体规划,将移民搬迁项目从20XX年一直到20XX年,利用十年时间,实现陕南三市28县一共安排搬迁安置移民60万户、240万人,这是目前最大的一次移民搬迁工程。截止到了20XX年,我国政府第2页共4页总共对1000多万的贫困人口实施了搬迁,使得一部分事务贫困地区率先走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