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转移人口道德建设探讨摘要。提高农民市民化道德素质是城镇化进程中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应自上而下,由里到外的逐步推进。从加快道德建设制度化、优化道德教育环境、重视文化建设、提高转移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健全道德建设法律支持系统几个方面创新农村转移人口道德融入的实践载体,加快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道德建设的步伐。关键词:农村转移人口;道德建设途径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实现由农村人口向城市市民的转变,这不仅是身份的转变,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心态,以及行为规范的转变,应确立一种与现代都市生活相适应的市民意识。如何正确引导农村人口群体向城市市民的顺利转变,已成为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面对和着力解决的新课题。1加快社会文明道德建设步伐《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公民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离不开严明的规章制度。”公共秩序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个体的道德言行是一个群体文明素养的体现。目前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农村转移人口的法制意识比较淡薄,法律知识欠缺,需要在道德养成中,充分发挥法律的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在他们中普及法律常识,增强法制观念,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使遵法、守法成为常态化,自觉约束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加快道德制度化、法制化主要是对农村转移人口道德行为的外在调控。第一,建立全方位监管制度。完善监管体制就是对道德建设逐步实行科学化、系统化管理,对各种道德规范行为进行有力的奖惩,努力营造人人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规范的外在环境。第二,加强多层面的社会监督。广泛调动各界力量,把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大众监督结合起来,对社会上道德品质和行为高尚的人予以重奖,树立典范、弘扬正气;同时,对那些不道德者加大力度进行惩罚,做到有法必依。第三,加强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公民的后顾之忧,充分体现城市公民的主人翁地位。建立和健全公民社会保障制度,是帮助公民适应城镇社会的重要手第1页共5页段。在子女入学、城镇就业方面消除歧视,逐步达到与老城镇居民相等的保障水准。此外,在社会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帮助他们从心理上认同自己的身份,并在城市享有体现人的生存权、发展权的公共服务,过上体面的生活。2优化农村转移人口道德教育的外部环境2.1建立社会、学校、家庭道德教育网络。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因素的相互影响与渗透。但不同阶段受影响的侧重点不同,12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受家庭环境影响较为明显。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对外界接触得越多,受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的影响就比较突出。外部环境又是复杂而多变的,所以需要构建社会、学校、家庭德育网络。一方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在个体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体验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学校与社会相联系建立社会教育网,为个体道德实践打造平台;家庭也可与社会相联系,创立互动合作的文明社区。家庭、社会和学校齐抓共管,日益形成一个相互作用不断协调的网络体,促进农村转移人口道德建设。2.2营造良好的城市文明环境。人类创造了城市的文明环境,而城市的文明环境又促进了城市人文明素质的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建设良好的城市文化环境有助于公民道德建设,一方面当人们的素质还达不到社会要求,通过强制与教化,使他律的制度规范内化为公民自律的意识与行为,可以有效地控制现实的违法乱纪现象;另一方面,在规范文化环境影响下,人们自觉将他律转化为责任与义务,进而逐步内化为自身的文明素养。3加强文化建设3.1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当前,文化已成为经济发展“发动机”。文化繁荣可以带动金融、贸易、旅游、运输的极大发展,也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一些城市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先后建立图书馆、博物馆和科技馆等设施;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文化服务,开展丰富的群众文化生活,繁荣广场文化、社区文化等。3.2传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中华传统文化是道德传统之源。大力弘扬优秀道德传统,要把廉洁自律、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劳勇敢、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第2页共5页等基本行为准则和道德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