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

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_第1页
1/7
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_第2页
2/7
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_第3页
3/7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美育思想十分丰富。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备受中国儒家的重视,他们视音乐为道德教化的理想手段,甚至认为音乐美育还有淳化社会风气、和谐社会的作用。但由于过多地强调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也使音乐美育带有一定的缺陷。随着近代社会的转型,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也影响到我国音乐文化的变革,在实践的摸索中,中国近代的音乐美育思想有了较大的转向,中国的有识之士顺应时代的要求,引进了西方的美育思想,并将之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鲒合,形成了新的特色。 音乐审美教育作为一种审美实践,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受到中国儒家的重视。孔子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的美育观点。出于实现某种社会理想的强烈愿望,儒家思想家视音乐为教化人的理想手段,这是因为他们注意到了音乐的特殊作用。儒家“乐以治性” ,“成性亦修身” ,也正是基于音乐对人的培育不是靠外在的强制,而是以音乐之美感化心灵,调理性情,和谐身心,完善人格。与西方相比,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音乐美育的重视还有更深远的意义,那就是音乐美育除了对人格的培养,还具有淳化社会风气、和谐社会的作用。所以中国古代十分重视音乐美育,不仅许多哲学家、思想家在音乐美育问题上有深刻的见解,音乐美育的实践活动也十分普遍。中国是在西方列强的炮火下进入近代社会的,渴望求变,成为中国人的救国选择。在此背景下,西方的美学思想和教育思想直接影响到我国音乐文化的变革。梁启超等人竭力提倡在学校中设立乐歌课,发展音乐教育,以音乐来传播新思想。在实践的摸索中,中国近代的音乐美育思想有了较大的转向,中国的有识之士顺应时代的要求,引进了西方的美育思想,并将之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一、中国古代传统音乐美育思想 l、音乐美育与道德教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将音乐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在一起的思想由来已久。西周官学中乐教的主要内容即乐德、乐语、乐舞三个方面,乐德被置于首位。《周礼·春官宗伯》记载: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于瞽宗。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矣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成》、《大磬》、《大夏》、《大潢》、《大武》。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祗,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远人,以作动物.乐德之教的内容“中、和、祗、庸、孝、友。” 此为“六...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